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yu七年级生物上册_第二单元_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汇总
生物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8)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3、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可以以某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逐级递减。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没有分解者。9、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第二单元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步骤(一)、取镜和安放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二)、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2、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3、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三)、观察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3、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高倍物镜的使用: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象,并调到视野的正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再换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观看的物体数目变少,但是体积变大。(四)、整理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反光镜竖直放置。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二、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①目镜看到的是倒像上下倒,左右反。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②目镜和物镜:都成放大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③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④区分污点的位置:移动装片,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装片上;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目镜上;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二、玻片标本:我们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为此,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称之玻片标本。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三、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结构中,起保护和支持细胞作用的细胞壁,细胞质里有液泡,,溶解着多种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四、动物细胞的结构: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3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五、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制作步骤:(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3)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4)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5)一侧滴碘液染色另一侧吸水纸吸引。(6)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六、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5)碘液染色另一侧吸水纸吸引。(6)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七、细胞结构各部分的功能、①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②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质里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③液泡——贮藏营养物质④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⑤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八、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无机物,这种物质不能燃烧包括水和无机盐;另一种叫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九、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十、细胞的分裂和分裂时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变化: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分裂过程:分裂时,1、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2、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3、最后,若是动物细胞,则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把细胞溢裂成两部分,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变化最明显。细胞核分裂时,遗传物质的数量在细胞分裂初期已经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这样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十一、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叫做细胞的分化。2、有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组织组织分布主要功能上皮组织皮肤表面、各种管腔的内表面、保护、分泌4腺体结缔组织分布最广泛如骨组织、血液支持、连接、保护、营养肌肉组织骨骼肌、平滑肌、心肌收缩、舒张神经组织神经系统中的脑、脊髓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3、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器官。动物或人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并常以某一种组织为主,如心脏和胃主要有肌肉组织构成,大脑主要由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4、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5、人体内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6、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可表视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十二、植物体的层次结构: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后经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4、植物的几种组织:组织名称细胞特点功能分生组织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较小终生保持分裂能力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保护功能输导组织细胞排成管状输导物质营养组织液泡大,储藏营养物质机械组织细胞壁厚支持和保护植物的各种组织都是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的。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总之,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十三、单细胞生物:生物圈中有不少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例如草履虫。结构纤毛口沟表膜食物泡胞肛细胞核伸缩泡、收集管功能运动进食呼吸、排泄消化排遗营养、生殖排泄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多数单细胞生物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天然饵料。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眼虫可以用来监测水质的污染状况。单细胞生物对人类也有有害的一面,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体健康;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淡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水华,使水质变坏,危害渔业
本文标题:yu七年级生物上册_第二单元_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9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