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1正规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案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引言:如何理解此讲四个方面问题的设置任何文学或文化研究都是一定的研究者,在一定的时代中对一定的对象所进行的认识、分析、思考和研究。这就是说,任何文学研究都要涉及到研究者、研究所进行的时代以及研究对象三者,因此,挑选什么对象进行研究,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展开研究,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等,都不是单纯(而且往往主要不是)由被研究者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这一讲之所以选择这样四个专题,并不说明它们一定是鲁迅思想或鲁迅写作本身所具有的四个最为重要的问题。这四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都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逐渐盛行、鲁迅遭到更多人的质疑的时代特点,直接相关。而在具体的论述中,课本对这几个问题都给出了正面的阐释,也并不一定就是“客观”的“真理”,而很可能是写作者在特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受特定时代文化制约,而得出的研究结果。相对而言,本讲的第四个问题,是文学史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受当前时代的影响不是太直接。之所以在本讲开讲之前,要设这样一个引言,是为了给大家一点总的提示,以便使我们在初步接触“文学史研究”时,对它的基本性质有个最基本的认识,而不至于把文学史或文学研究,视为对固定对象的客观本质的提示。第一节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一、重点问题1、与同时代的其他新文化先驱者相比较,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否很猛烈、决绝,甚至有些偏激?2、课本中所列出的对鲁迅偏激的批评之主要观点有哪些,课本是从哪几个方面为此加以解释或开脱的?你是否认同课本中的观点,或是既有认同,也有异议?简略答案:批评之主要观点:共三点,见2页倒数1段。辩解之几方面:a、既将“吃人说”归为小说的形象表现非逻辑判断,但又肯定这是“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p3倒1)b、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怀疑态度,有意以“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p4,2段划)c、“语境还原兼有选择批判说”(p5-6),d、“策略说(p6,2)与吸取养分说(p6,3-p8)”解释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第二节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一、重点问题1、对鲁迅批判国民性有异议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课本是怎样解释的?简略答案:异议:a、“不了解说”(p8倒1,划1),b、“他者的眼光看国人”(p8倒1划2)c、“病态偏执说”(根据p11,2段归纳)辩解:a、“启蒙主义角度的苦口良药治病说”{此属总体辩解的理由}(p91)b、“社会心理研究剖析透视说”(p9,2-10)b、“猛药警醒说”{开脱偏执的批评}(p10,2-11),c、“天才超前孤独说”(p11,2-p12),c、“外来影响有限启发说”(p12,2段)第三节鲁迅对文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一、重点问题1、本节在理解鲁迅文化思考的当代意义的总体性关键点是什么?为什么课本要选择这样一个关键点?简略答案:A、关键点为正确理解“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物质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这两对问题。正确理解传统文明,前两节已论述,故此节略;而此节的一部分重点内容,首先是论对待西方文化的基本态度:批判盲目排外与“西崽”这两种态度,主张“有眼光,有魄力”的拿来主义。其次抓住鲁迅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看法,来进行更进一步的具体评述。这方面大致涉及以下内容:a、鲁迅对唯科学论唯物质论的批判,而这种批判之基础被课本编者视为:“提醒在引进发展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p14,2段-p16,1段)。b、由鲁迅对“民主”、“平等”观念的看法,来更具体地阐述他对“立人”之本的重视(p16,2段-p17)B、选择这一关键点主要是着眼于当前转型期的文化问题的思考。2、课本第三节,评述鲁迅相关思想时,主要引用了鲁迅哪两篇文献,它们分别写于什么时候?由此你是否可以产生什么问题?简略答案:A、《科学史教篇》(1907年)、《文化贪偏至论》(1907年)。1881年诞生,时年26岁。B、应该产生的疑问一是,鲁迅的思想有无发展,他早期的文章,是否能够代表他一贯的观点(这个问题涉及研究方法论的问题);二是这些观点是鲁迅独立思考所致,还是受外来“反现代性”思想启发成熟思考,或是主要是受外来思想影响的观点再述?(此问题一要指出鲁迅当时的观点主要来自尼采的影响,并非其独创,二由此向同学介绍“现代性”问题及其鲁迅的“个人<体>主义”的精神侧度。=第四节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与前三节相比,第四节的内容较为局限于文学史研究本身,而现实的文化针对性相对较弱。《呐喊》《彷徨》属于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创始之作,从其问世到现在近百年了。它们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又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又有了新的发展,但课本认为这两部现代小说的开山作品集,仍然具有不朽的崇高地位,这可能既是文学史事实,也可能是针对“鲁迅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的指责,而从文学上来为鲁迅辩护,更可能是两者兼有。课本中大致从以下几方面来证明《呐喊》《彷徨》仍然具有崇高地位:第一、如何理解鲁迅小说的不凡的创作基调?此问题课本是从主题讨论角度来展开的,通过归纳《呐喊》《彷徨》三方面的主题,指出“鲁迅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p19)。但这并非重点所在,编者重点要指出的是鲁迅小说既符合时代前进的潮流,同时又不同更超越于时代。而在这一方面,如何充分地理解“忧愤深广”四字,是关键所在。A、鲁迅的执着、深沉、冷静,超越于“五四”浪漫感伤、暴躁凌厉之时代风气的不凡。B、不是直接浅近地传达时代的要求,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是极力关注和表现“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问题。”显示出他的小说主题的深刻。第二、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对完成“小说形式向现代”转型的贡献。1、题材的变革:日常生活、普通人、事题材的选择,对传统小说题材的突破。(p20,2段)2、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思想构思,使得《呐喊》《彷徨》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了那‘一切永久的悲哀’”(p21,1段)。3、揭示灵魂的深邃对传统小说的突破。A、细腻的心理刻画,对国民灵魂的深刻剖析。B、“总是在心理常态中看到精神的病态”(p22,1段)c、多层心理层面的揭示。(p22,1段)第三、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与创新(p22,2段):a、以多样的结构形式突破传统“说书体”(p22,2段“[]”)。b、语言的精粹、凝练、含蓄。注意,这方面的一些概括性的概念在讲解时要稍微展开些。第五节鲁迅补论(自补内容)一、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1、晚清小说的现代性与鲁迅小说的早熟(主要简略地介绍一下晚清小说的“现代性”所蕴涵的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自然转型的可能,与鲁迅小说早熟的可能性负面)2、鲁迅的看客批判与中国现代人的意识钳制机制――“鲁迅、沈从文与砍头”(王德威)二、灵魂撕扯的鲁迅与启蒙先行者的鲁迅此部分主要介绍毁灭性的深层无意识对鲁迅灵魂分裂和深刻的双重影响:可以根据本人对鲁迅心理无意识机制的文本分析展开,另外要特地强调以下《野草》之于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精神的重要性。[思考题]答题思路与要点1、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这种态度?接合具体的作品加以分析。此题答题范围是在本讲的第一节。答题时应该首先点出有人认为对鲁迅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激烈、偏执、不当,并列出代表性的几点意见,然后根据课本的解释思路,逐层加以解释。至于说具体作品的接合,并不需要专门根据哪篇或哪几篇文章进行阐释,而是像课本那样在談每一方面时,分别举些例子即可。2、就《阿Q正传》或其他作品为例,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此题的范围是在第二节兼第三节。答题基本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主要方面,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内容进行阐释,根据课本第二节的内容来组织,至于价值当然可以談,但应该紧扣所分析的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每一方面的内容顺便带出;第二层重点谈价值,但这个价值应该侧重于对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当下性意义。这样就要接合第三节的一些内容。具体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指出,鲁迅先生从提起笔开始思考中国文化问题进行文学创作之始,(如早年的《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到晚年的杂文创作,一直都把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问题的思考放在第一位,而这一思考又基本落实于对国民劣根性的猛烈、不断的批判上,而作品《阿Q正传》正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第二、高度简要地介绍一下这部作品,重点点出在这篇《作品》中,鲁迅主要批判了以“精神分析法”为代表的国民劣根性的主要丑陋之处。第三、指出从《阿Q正传》中,所可以看到的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特点:a、深刻的社会心理剖析透视,如对阿Q趁火打劫式的“革命”的理心态的揭示,再如阿Q临死前麻木不醒心态的细致刻划等。b、激烈、深恶痛绝的批判之特点。第四、根据本讲第二节,談談鲁迅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也即如何正确地把握鲁迅对国民劣根性批判的激烈态度。(这第四步,是此题的最重要之处,题目所说的“评析”二字,主要就落在此部分,所以要谈的佯细点。)第五、指出,在今天社会全面转型期间,当人们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创造时,鲁迅对国民性批判和建设,仍然对我们建设精神文明有重要借鉴意义。当然,这并非是说要照搬鲁迅的激烈作法,而是要继承其精神内涵。请注意:这里所列出的五个步骤,每个步骤究竟应该写多少,一要根据题目本身的轻重要求,另外还要根据题目给分的多少。如果是简单题,就要注意简明扼要,如果是大题,就可以答得充分一些。自设模拟题(这有可能在将来考试中设为40分的大题):应该怎样正确理解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答题思路:一、指出鲁迅是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不遗余力批判的第一人,而在近十多年来,这一点遭到不少的质疑。简要列出质疑的要点。然后指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确相当激烈、甚至有些偏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鲁迅否定传统时的时代“语境”,认识到他这样的良苦用心和深刻用意,就知道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片面的。(这一步,基本)属于开场白二、根据课本第二节为鲁迅的辩护步骤,具体进行阐释。(这一步是重点)第二讲关于郭沬若的两极阅读现象此讲非重点章。其中相对的重点是第一节,如果时间不够的话,二、三两节可以不在课堂上讲授,只把需了解的关键知识点告诉同学即可。第一节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一、重点问题:1、课本中所说的“两级阅读现象”指什么?(p24,1段:当下的无阅读兴趣和低评价,与文学史的崇高定位.或“专业读法”与“非专业读法”。)。2、何为“文学史阅读法”?(p24,1段,划a)3、造成“两级阅读现象的原因”,可能既有“专业阅读本身的缺陷”,也因“非专业阅读的缺陷”,以表现在郭沬若的“两极阅读现象而言,专业和非专业两者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专业阅读的思想、形式侧重点的“定位偏差”,p25倒2、倒3。非专业阅读之不感兴趣的基本原因在于:时过境迁、专业解析的无历史现场感――p26,2段)4、突破“两极阅读”障碍的关键点是什么?(“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理解当年《女神》热的原因,而不是局限于对文本的分析”。P、26,2段)。具体到《女神》的阅读,课本中介绍了哪三步的阅读法?(p、26,3段){前4个问题为课本内容,下面2个问题是针对课本的商榷。5、如果按照课本所介绍的“三步阅读法”去阅读,那么你可能会真正了解为什么五四时期《女神》会得到热烈的欢迎这样的文学史理解,但能否由此就真正喜欢上它呢?所以,课本所介绍的克服“两极阅读现象”的办法是否一定有效?(它最多只能保证读者理解为什么文学史会给予郭沬若那样高的评价,但很可能不能保证读者由此而产生喜欢。所以,才引出下面第6个问题。)6、你认为“两极阅读现象”,有没有必要去花费精力克服?如果有,是针对何种阅读目的而言,如果没有,又是针对何种阅读目的而言?(对一般的文学欣赏而言,可能就无必要,尤其是对《女神》这样的作品;但对带有研究性的阅读而言,可能就有必要了。)第二节知人论诗读《女神》一、重点问题1、如果说第一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1正规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2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