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四新”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正骨1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四新”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在该工程中,从地基的处理,到主体结构,装饰装修、建筑屋面及安装工程,均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建筑节能技术在外墙围护结构和电器的应用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应用情况如下:第一、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工程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后注浆桩基础,共计739根。桩径分为两种分别为D=800mm,D=600mm,有效桩长分别为不少于18m,21m。除图纸注明外,抗压桩均采用桩端和桩侧复式注浆,桩端持力层为○10层中砂,局部为○11层粉土,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1.5d(中砂层)及2.0d(粉土层)。设计桩顶标高至自然地面范围内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约为:直径800的桩:330KN(后注浆),240KN(非后注浆);直径600的桩:250KN(后注浆),180KN(非后注浆)。桩主筋为HRB335箍筋为HPB235。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水灰比不宜大于0.45,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50mm,桩纵筋采用Ⅰ级机械连接。在开挖基础坑时用人工截去超浇部分。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第二、复合土钉墙支护应用技术护坡桩采用微型桩,钻孔直径150mm,桩间距1.4m,钻孔至设计深度后,放置事先加工好的直径60mm的国标焊管(下部两米加工成花管),填充碎石至井口后立即注浆,第一次注浆初凝后,进行第二次压浆,注浆压力不小于1.0Mpa。水泥采用P.O32.5级复合水泥,注浆水灰比为0.5。土钉成孔直径100mm,水平间距1.5m,水平倾角10°。土钉注浆施工采用素水泥注浆,水泥采用P.O32.5级,注浆水灰比0.5。水泥用量不少于30kg/m。基坑支护使用钢筋:网片及加强筋使用一级圆钢,土钉使用三级螺纹钢筋。喷射混凝土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喷射厚度为100mm。第三、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轻骨料混凝土主要用于地下室填充层,厚度为461mm,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和耐火等特点,并且变形性能良好,弹性模量较低,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和徐变也较大。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轻骨料混凝土达的应用,可减轻结构自重、节约材料用量、提高构件运输和吊装效率、减少地基荷载及改善建筑物功能等。在现场采用人工拌制,浇筑成型。骨料采用人工轻骨料又称为陶粒。强度为CL7.5,匀质性控制技术是制备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关键,通过控制最大粗骨料粒径,提高水泥浆体黏度,大掺量粉煤灰可有效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均质性,可配制出性能优良的大流态轻骨料混凝土第四、高效钢筋应用技术4.1.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用于基础筏板、地下室、主体结构柱、梁、板、剪力墙;大约数量:7000吨。4.2.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本工程大直径钢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用于基础筏板、地下室、主体结构梁、柱。钢筋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钢筋连接工程中,机械连接接头的性能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中的有关规定,其中接头试件的抗拉强度应符合该标准中表3.0.5的规定:接头的抗拉强度表3.0.5接头等级Ⅰ级Ⅱ级Ⅲ级抗拉强度0mstf≥stkf断于钢筋或0mstf≥1.10stkf断于接头0mstf≥stkf0mstf≥1.25ykf注:0mstf——接头试件实际抗拉强度stkf——接头试件中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ykf——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第五、墙体自保温体系的应用与施工技术5.1.本工程外填充墙和内填充墙均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辅以节点保温构造措施的自保温体系,砌块的主要规格为600*250*200(150、100),强度等级≥A3.5,体积密度≤700(kg/m3),产品等级采用优等品。5.2.各种砌体施工中防止裂缝的控制技术:用于地下一层、地上一至十七层填充墙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采取施工技术措施,预防各种砌块施工中防止裂缝的控制技术,抹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灰前钉铺密目钢丝网片,防止抹灰空鼓裂缝;对基层进行界面处理,提高界面的粘结力,防止空鼓开裂。第六、粘贴保温板外保温系统施工技术本工程采用燃烧等级为B1级的岩棉板做为外墙外保温体系:外墙主体部分构造类型1:聚合物抗裂砂浆(20.00mm)+岩棉板(50.00mm)+钢筋混凝土外墙外保温岩棉(矿棉)施工技术是指用胶粘剂将岩(矿)棉板粘贴于外墙外表面,并用专用岩棉锚栓将其锚固在基层墙体,然后在岩(矿)棉板表面抹聚合物砂浆并铺设增强网,然后做饰面层,其特点是防火性能好。基本构造如图7.5-2。①基层墙体②胶粘剂③岩(矿)棉④抹面胶浆⑤增强网⑥锚栓⑦外饰面图7.5-2岩(矿)棉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第七、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7.1本工程盥洗间、卫生间防水拟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1.5厚两道施工,上翻300高,聚氨酯防水涂料是一种液态施工的单组分环保型防水涂料,是以进口聚氨酯预聚体为基本成份,无焦油和沥青等添加剂。它是空气中的湿气接触后固化,在基层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坚韧的无接缝整体防水膜。7.2.聚氨酯防水涂料的优点:(1)涂膜致密、无接缝,整体性强,在任何复杂的基面均易施工。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2)与基面粘结力强,涂膜中的高分子物质能渗入到基面微细细缝内,追随型强。(3)涂膜有良好的柔韧性,对基层伸缩或开裂的适应性强,抗拉性强度高。(4)绿色环保,无毒无味,无污染环境。(5)耐候性好,高温不流淌,低温不龟裂,优异的抗老化性能,能耐油、耐磨、耐臭氧、耐酸碱侵蚀。(6)涂膜密实,防水层完整,无裂缝,无针孔、无气泡、水蒸气渗透系数小,既具有防水功能又有隔气功能。(7)施工简便,工期短,维修方便。第八、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应用技术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采用的材料是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该卷材系在一定厚度的高密度聚乙烯卷材上涂覆一层非沥青类高分子自粘胶层和耐候层复合制成的多层复合卷材。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断裂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胶膜的耐水性好,一二级防水工程单层使用时也可达到防水要求。采用预铺反粘法施工时,在卷材表面的胶粘层直接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固化后,与胶粘层形成完整连续的粘接。这种粘接是由液态混凝土与整体合成胶相互勾锁而形成。高密度聚乙烯主要提供高强度;自粘胶层提供很好的粘接性能,可以承受结构产生的裂纹影响;耐候层既可以使卷材在施工时可适当外露,同时提供不粘的表面供工人行走,使得后道工序可以顺利进行。该卷材采用全新的施工方法进行铺设:卷材使用于平面时,将高密度聚乙烯面朝向垫层进行空铺;卷材使用于立面时,将卷材固定在支护结构面上,胶粘层朝向结构层,在搭接部位临时固定卷材。防水卷材施工后,不需铺设保护层,可以直接进行绑扎钢筋、支模板、浇注混凝土等后续工序施工。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未凝固混凝土与卷材的耐候层和胶粘层接触、作用,在混凝土固化后卷材与混凝土之间形成牢固连续的粘接,实现对结构混凝土直接的防水保护,防止防水层局部破坏时,外来水在防水层和结构混凝土之间窜流。该技术在提高防水层对结构保护可靠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可能发生的漏水维修难度和费用。2.技术指标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主要物理性能指标表8.2指标国标要求1拉伸强度500N/50mm2延伸率400%3无处理条件下与混凝土粘接2.0N/mm4热老化后于混凝土粘接1.5N/mm5紫外热老化后于混凝土粘接1.5N/mm6低温弯折性-25℃7热老化后的低温弯折性-23℃8耐热性,70℃,2h无位移、流淌、滴落9钉杆撕裂强度400N10侧向窜水0.6MPa11低温开裂循环无要求第九、信息化应用技术9.1.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本工程为高校建设的群体项目,多个施工标段同时施工,我公司采用智能全站仪建筑测量的成套技术与工艺,应用工程测量与定位信息化技术,建立工程测量处理数据库,解决传统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测量速度、精度、变形等技术难题,实现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9.2.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工程技术在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工程现场施工情况及人员进出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工程的监控和管理。该技术的应用不但要能实现现场的监控,还要具有通过监控发现问题,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整改反馈并检查记录的功能。9.3.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本工程采用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工程量和钢筋量的计算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重要环节,其工作贯穿项目招投标、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结算的全过程。其特点是工作量大、内容繁杂,需要技术人员作大量细致、重复的计算工作。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是建立在二维或三维模型数据共享基础上,应用于建模、工程量统计、钢筋统计等过程,实现砌体、混凝土、装饰、基础等各部分的自动算量。9.4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管理技术该技术以管理的规范化为基础、管理的流程化为手段、项目财务成本处理的透明化为目标实现对建设工程资源的有效管理。建设行业的管理基础是工程项目,无论管理面多宽、链条长短,最终都要落实到工程项目管理这一层级上来,因此如何实现各级管理层次对工程项目主要人、财、物等资源的分权管理,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实现项目管理的透明化,保障项目的工期,保障项目的投资成效,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核心。主要技术内容(1)梳理和优化各层级管理工程项目的流程。(2)编制组织机构、项目、人员(角色)、物料、科目标准,规范统一编码体系。(3)搭建建设工程项目资源计划管理应用技术平台,在平台上运行的内容至少包括:项目行政办公管理、项目营销管理、合同管理、计划进度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4)进行系统设置、业务静态数据的初始化,保证财务动态数据的正确性。(5)数据并行、切换、共享的处理。(6)与其他系统的接口或数据交换。
本文标题:“四新”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正骨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2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