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
附件:浙教新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生本理念为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体现生本理念的课堂教学,其特点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权,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教材、教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服务,体现师生、生生之间是多维有效的互动。基于“生本理念”的课堂以前置性学习为前提,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以师生、生生互动为特征,以激励、表扬为手段。从学生发展需求、学以致用角度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设置到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程度。教学时,教师尝试运用“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实验探究---分析本质——应用情境”的教学流程来组织教学,以问题情境为载体,搭建易学善思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以探究实验活动为载体,创设获得直接体验的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载体,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旧版教材从电路的组成部分入手,先学习各个组成部分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路符号,然后再一次对电流、电压和电阻进行讲解,最后引出电学的重要内容“欧姆定律及其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看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比较合理。但在实际教学中会碰到一些新学的名词解释中暗含一些后面学习内容的情况,显得有些逻辑混乱。浙教新版《科学》教材八上“电荷与电流”,这是基于2011版新课标增加的一个内容。教材从摩擦生电(荷)现象入手,逐渐过渡到电流、电路,符合学生的认知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编写的知识序是这样的:三、学情分析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由于小学科学教材已做呈现,学生是容易理解的,学生也能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并加以运用。认识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以及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于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非常有期待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从感性的现象上升到理性的本质分析,理解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得失)。借助于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模型,并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系统。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经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从实验加分析知道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通过原子结构模型,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4)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两种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六、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辅之多媒体七、实验准备玻璃棒2、丝绸1、橡胶棒2、毛皮1,气球1、支架1、原子结构模型(自制)、易拉罐、塑料梳子(带电体A)等。八、教学过程教材的知识序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说明①摩擦起电(现象)创设情境问题:桌上现有一易拉罐,你能使它动起来吗?演示:用摩擦过得小塑料瓶靠近易拉罐。引入,揭示课题。(板书)猜测,表述。(吹、推、拉、磁铁吸等)观察,思考。阅读学习目标。制造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兴趣。感知体验吸附现象——请举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小结: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都能够吸引小纸屑。是因为玻璃棒、橡胶棒分别与丝绸、毛皮摩擦后带电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验证演示:用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氖管。(播放实验视频)小结:通过摩擦使这些物体所带的电荷叫静电。介绍摩擦起电现象的发现及代表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表述交流。活动一将干净的玻璃棒在丝绸上摩擦,然后把玻璃棒杆靠近小纸屑,你看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将干净的橡胶棒在毛皮上摩擦,然后把橡胶棒靠近小纸屑,你看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观察氖管发光现象。唤起生活经验记忆。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了解摩擦产生电(荷)。(提高可见度)静电学的发现及代表人物的介绍。林。(科技史的学习)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探究设问:既然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玻璃棒、橡胶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教师演示并讲清操作要点:摩擦过的玻棒和胶棒放在支架上,另一摩擦过的棒的一端靠近被摩擦的一端........)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板书)活动二进行实验:①带电的两根玻璃棒;②带电的两根橡胶棒;③带电的玻璃棒与带电的橡胶棒;④带电的玻璃棒与A带电体;⑤带电的橡胶棒与A带电体;观察5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归纳得到哪些结论?(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现象: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非吸既斥)④⑤实验的加入,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界到底存在几种电荷。通过分析加推理,让学生理解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体会分类的思想。得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①摩擦起电(本质)分析本质设问: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是怎么带电的呢?丝绸与毛皮是否带电呢?讲述:道尔顿的原子论和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电中性。归纳:A.原因: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易失去电子而缺少电子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易得到电子而多余电子带负电。B.实质: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回忆本册第一章第二节水的组成,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想一想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学生演示:用苹果、橘子、枸杞、牙签制作模型演示物体由于摩擦得失电子而带电变化过程。尝试分析:从电子得失(转移)、电荷守恒的角度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分别带等量异种电荷。知识的迁移,从宏观进入微观。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模型,认识摩擦起电的本质,理解电荷守恒。的发生转移,电荷总量不变,保持守恒。表达与交流:完成课本P122页思考与讨论题。阅读P122:雷电应用情境归纳:①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特点来检验;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检验。想一想:有几种方法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查一查: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怎样?用一用: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为什么容易粘有灰层?归纳,知识提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小结。①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②经过学习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知识的梳理及拓展。九、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3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