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微生物单元资料第1课可参看网站:http://.blueanimalbio.com,http://kepu.llas.ac.cn,http://home.jlu.edu.cn,http://.cbe21.com,http://.zsu.edu.cn。2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继前一课了解了微生物之后,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中的一种细菌。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空气、水、土壤、人体皮肤的表面甚至在身体内部,都有它们的踪影。但由于它太微小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直接看到它。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细菌全是有害的,实际上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能和我们和平共处甚至为人类造福,本课教材从孩子们喜欢的做酸奶活动开始,引领孩子们去认识细菌。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己动手做酸奶。酸奶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喝的营养晶。酸奶除味道为很多人喜欢外,特别适合那些喝牛奶后胃部不适甚至腹泻的“乳糖不耐受症患症”患者。选择酸奶来代替牛奶是由于酸奶中含乳酸菌,牛奶中的乳糖可被乳酸菌发酵转化成乳酸,乳糖不耐受患者饮用酸奶不会出现腹泻症状,正好解决了这一部分人喝牛奶可能产生的问题。学生对做酸奶的活动会非常感兴趣。制作酸奶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1)在250克鲜牛奶中加入1~2勺(普通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恃牛奶冷却到35℃~40℃时(相当于人体的温度,如果用水温计测量温度,那么在测量前一定要将水温计用开水杀菌),加入两勺酸奶(勺子要用开水杀菌),仔细搅匀;(3)将配制好的牛奶倒进消过毒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4)保温8小时左右后(在此过程中,保温容器盖子不要打开),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5)制好酸奶后,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并且不能存放太久。注意:在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器具都要进行消毒。第二部分: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这部分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菌的有关知识:第一,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大小),只有用显微镜的高倍镜才能观察到。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成三类:球菌、杆菌、螺旋菌。教材上给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形状的细菌。细菌数量极多,分布极其广泛。第二,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产生几百万到上亿个细菌,教材中提供了沙门氏杆菌8小时的繁殖量由50个增为838860800个。第三,认识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1)自然界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檀物遗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有机物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料。(2)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制泡菜、酸牛奶离不开乳酸菌,制甲烷(沼气)寓不开甲烷细菌。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有的细菌会使食物腐败变质,有的细菌能够引发传染性疾病,这样的细菌叫病原菌,简称病菌。例如,结核杆菌可以使人类和家畜患结核病,肺炎双球菌可以使人类患肺炎,软腐病细菌可以使许多种蔬菜患病。人类曾长期遭受传染病带来的灾难,鼠疫、霍乱、肺结核……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毁灭了很多城市。所以,我们要防止病菌侵染人体、家畜和农作物(图3中是发霉的水果)。第四,了解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酸变成酸奶的原因。第三部分:组织学生根据了解到的知识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制作酸奶时,为什么要在牛奶里加入适量的酸奶?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往牛奶中加入酸奶时为了加入乳酸菌,对牛奶产生分解作用,产生乳酸,形成酸奶。(2)制作酸奶还需要注意哪些条件?制作酸奶时,要注意两个条件:①温度。制作酸奶要有适宜的温度35℃~40℃;②保温容器要进行消毒。(3)讨论细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这部分教材的内容是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①病从口入;②病从鼻入;③外伤感染。预防措施有:①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变质、不干净的食物,不随地吐痰,常晒衣服,被褥,受伤时要给伤口及时消毒的良好生活习惯;②积极锻炼身体。五、参考资料[无孔不入的传染病菌]传染病菌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为非作歹的手段大致相同:一是产生各种酶溶解寄主细胞,突破动植物的表面“防线”;二是施放内、外毒素毒害机体。它们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条:首先,病从口人。引起痢疾、霍乱、伤寒等疾病的病菌,都是从口腔侵入人体的。苍蝇、脏手、不清洁的餐具和变质、被污染的食品,都为这类传染病菌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病从鼻入。肺炎、结核炎、脑膜炎、白喉、麻疹、天花、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等,都是通过呼吸道致病的。一个患流感的病人在一间屋子里打个喷嚏,数以亿计的流感病毒便乘着唾沫星,像坐宇宙飞船一样被“发射”到屋于的各个角落,同屋的人就有可能因吸进流感病毒而患病。有些人有随地吐痰的恶习,而且为了避免被别人发现,还要用脚搓一搓,这样一来,痰中的病菌会更快地飞散到空气中,使更多的人受害。再次,创伤传染。当身体有外伤、被蚊虫叮咬、进行静脉注射或输血时,病菌会乘虚而入,并通过血液及体液的循环“周游”全身。乙型脑炎、乙型肝炎、疟疾、破伤风和大面积烧伤后的感染等危及生命的重症,都是这样染上的。除此之外,传染病菌还能从肛门和生殖器官进入人体。有些传染病菌甚至能“多管齐下”,从各个门户同时进犯人体。[人体内的细菌]每个人的肠道里生活着许多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分为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有益菌群”就是帮助人们维持健康的菌群,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乳酸菌群中的乳酸杆菌。那些危害健康的菌群,就是“有害菌群”,例如大肠杆菌、魏尔希氏杆菌等腐败菌群。这些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在我们肠道中和平共处,维持平衡状态。一个人肠道中的菌群的多少及种类是因人而异的,它们会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不断地作出调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机体的衰老,我们肠道内菌群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比如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在他的肠道里,随着乳酸杆菌的大量减少,腐败菌——魏尔希氏杆菌的数量会剧增,大肠杆菌的数量也会逐渐增多。3课一、教材分析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非常普遍,霉菌是一种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真菌是微生物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教材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面包及其他物体上的霉。霉菌是造成食品、衣物发霉的主要微生物。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发霉的馒头、面包、橘子等都非常熟悉,并且也很感兴趣,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面包或馒头、橘子皮上的霉人手,首先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用肉眼直接或用放大镜观察到的霉菌是生长在物品上的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真菌由许多的菌丝构成,真菌表面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如,绿、黄、青、棕、橙等,生长在馒头、面包等淀粉食品上的,通常是浅黄色、褐色、黑色、红色的曲霉。它广泛分布在空气、土壤、谷物和各种有机物上,常用于酿酒、制醋等,生长在橘皮上的是呈蓝绿色的青霉。其次,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菌。显微镜下的霉菌是由许多菌丝构成的,曲霉的菌丝直立,顶端膨大成球状;青霉的菌丝直立,顶端长有扫帚状的结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让考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画好图,并对颜色和菌丝形状进行描述就可以了。第二部分:认识霉是什么?首先,认识霉是一种既不是动物又不是植物的微生物,通常叫霉菌。霉菌有多种颜色。其次,了解霉菌的分布非常广泛,在空气、土壤、动檀物以及仪器等物品上都可以找到它。第三,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丑霉给人和物带来的危害。(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次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并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生产出能治病的青霉素;(2)人们利用霉菌制酱、酿酒、制醋、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3)霉菌也会引起食物、物品等霉变,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例如各种癣病和灰指甲,甚至人和动物的肝癌等。第三部分:研究面包发霉的条件。霉菌的生长繁殖一般要受温度、湿度和阳光等条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霉菌是在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存,这部分教材分别从温度、湿度和光三个角度设置六个条件,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去探究霉菌适宜生存的条件,并且特别强调要挑选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另外两个条件相同的两种组合进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例如温暖、潮湿、阳光与寒冷、潮湿、阳光为一组对比条件;温暖、潮湿、阳光与温暖、干燥、阳光为第二组对比条件;温暖、潮湿;阳光与温暖、潮湿、黑暗为第三组对比条件。在设计好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第四部分: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依据。教材中第一幅为真空包装的肉制品,真空包装的目的在于用高温将肉制品蒸熟,并杀灭病菌、霉菌后,使食物与空气中的菌类隔绝,保持食物卫生,易于保存。第二幅图是挂在阳光下的衣物,霉菌不易在阳光下生存。第三幅图是装有食物的冰柜,霉菌不易在低温环境下生存。第四幅图是装有干燥剂的食品盒,干燥剂可以保持食品盒内干燥,使霉菌不易生长。五、参考资料[青霉素的来历]1928年的一天,细菌学家弗莱明(W.Flemmingl881~1955)正在研究细菌。他把葡萄球菌小心翼翼地移人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就在他打开培养皿盖子的一瞬间,空气中的青霉孢子落到了培养皿里。当时,弗莱明并没有察觉到。不久,培养基的表面几乎布满了葡萄球菌,惟独青霉抑制了周围葡萄球菌的蔓延。对此弗莱明分析,青霉可能产生了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通过多次试验最终证实了自己的假设,并提取了这种物质——青霉素。[真菌]真菌是微生物王国中最大的家族,它的成员约有25万多种。真菌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陌生,其实生活中你经常接触到它。例如,味道鲜美的蘑菇,营养丰富的银耳、木耳,延年益寿的灵芝,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茯苓,保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冬虫夏草,诸如此类早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菜佳肴、珍奇药物,都是真菌大家族的成员。酿酒、发面、制酱油,都离不开酵母菌或霉菌的帮助,而它们正是真菌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一、教材分析正如建造高楼大厦的砖头一样,搭建生命体的最基本结构就是细胞。本课指导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深入到细胞水平,使学生体验和发现生命体的奥秘。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伴随着工具的进步而逐步发展的。利用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3~5倍,而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小的生命世界。本课教材的编排按照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过程,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材分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描述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教材利用迁移的方法,由积木搭建城堡这一学生孩提时代喜欢的游戏人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本课要研究的课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教材选择了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作为研究材料,它们分别作为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代表来由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第二部分: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用显微镜认识洋葱表皮细胞,可以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内侧的表皮装片。洋葱表皮细胞由许多个近似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一般无现成装片,所以观察人体表皮时,需要教师提前制备装片。教学时,教师将制作的几片人体表皮装片,提前安置在显微镜下,调至清晰,组织学生观察。人体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由于无细胞壁,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进行交流,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深度,即只要学生发现到:两者都是由一块一块的“积木”构成的,但“积木”的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就可以了。关于细胞内部的结构将在初中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第三部分:认识细胞。这一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史故事,介绍了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胡克把它们称作“细胞”。另方面教材安排了有关细胞的基本知识:(1)所有自己繁衍的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3)细胞与生命体的关系。从单细胞细菌到由无数亿细胞组成的长颈鹿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
本文标题:微生物单元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