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ITP的发病机制及激素治疗的机理
ITP被美国血液学会和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定义为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且不伴有肝脏、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原发病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因素为发病的重要原因,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共同参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病毒感染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对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天然免疫反应,而非病毒直接侵害的结果。病毒或病毒感染改变了血小板抗原,在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结合过程中,血小板作为靶组织被清除。同时,病毒或病毒感染所产生的自身抗体作用于骨髓内的巨核细胞,导致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已有国外学者使用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血浆体外观察其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2/3ITP患者血浆能够明显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巨核细胞数量和成熟度均受到抑制。另外,抗体结合血小板膜表面GPVI,不仅介导血小板的破坏,还可引起血小板表面GPVI/FcRγ链复合物降解,表现出血小板对胶原类诱导剂无聚集反应,因此ITP患者血小板功能亦存在异常。近年研究资料显示,细胞免疫异常构成了ITP发病机制的核心,包括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分子模拟、表位扩展、异常抗原呈递及免疫稳态的破坏等。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免疫抑制药物是治疗ITP的首选治疗方案,在体内糖皮质激素需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GR有GRα、β两种亚型,糖皮质激素与位于细胞质的GRα结合后,迅速转位进入细胞核,作为转录因子直接或间接调控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其抗炎、抗免疫等生物学效应。GRβ位于细胞核,不具备与糖皮质激素结合的能力,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增加的GRβ可竞争性结合细胞核内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占据更多的GRα位点,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GRα核转位,干扰糖皮质激素生物学效应的产生,可能是部分ITP患者发生激素抵抗的机制。糖皮质激素治疗ITP作用机制:1.减少自身抗体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2.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3.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4.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本文标题:ITP的发病机制及激素治疗的机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0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