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M2016年一轮复习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第四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互联网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传统三大媒介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阶段形成发展繁荣时期或时间代表刊物影响19世纪中前期19世纪70年代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外文:《中国丛报》《万国公报》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一)报刊业走向繁荣《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合作探究: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①便利列强对华文化侵略;②有利于中西方交流,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增加科普知识,开阔国人视野,推动思想观念改变;促使国人办报。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一、报刊业1、报刊业的发展历程时间报刊影响形成19C中期前后19c70s发展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昭文新报》(1873)《时务报》共:《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国:《中央日报》党报:《人民日报》《红旗》其他类型:《光明日报》《文汇报》报刊业欣欣向荣,多样化最早的自办报纸《新青年》英文报:中文报:政治斗争工具《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1872)介绍西方,宣传变法宣传政治舆论批判封建,宣传民主、科学《民报》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2、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开启民智);③推动近代民主革命;④传递信息,传播新知;⑤立言议政,舆论监督;⑥娱乐大众3.(2013·浙江高考)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定时空:维新变法时期。关键信息:材料描述了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4倍左右,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答案:C4.(2013·江苏高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抓关键: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答案:C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5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分别从办报的主体、内容、阶段、种类、分布范围、意义等角度来进行阐述;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来回答原因,如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兴起、西学东渐,外加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有识之士的推动。变化:①从外报为主体,到民族报业逐渐崛起;②民办报刊逐渐合法化;③报刊业发展呈现阶段性明显;④报刊报道内容广泛;⑤报刊种类多;⑥办报点分布范围广,逐渐遍及全国;⑦报刊杂志担当启蒙和救亡图存使命。(答1点2分,任答4点8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原因:①政治运动推动;②民族危机加深;③政府政策调整;④民族工业兴起;⑤西学传入;⑥有识之士推动。(答1点2分,任答3点给7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10分)【解析】首先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其次再列举其中的史实,然后说明论证。此部分重点强调的是说明部分,要根据史实,在阐述的过程中重点强调报刊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示例1:观点:报刊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2分)。说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全国各地主要报刊杂志,报道大量严重失真新闻,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1959-1962年三年严重经济灾难。文革十年动乱,报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6分)可见,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报刊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示例2:观点:报刊是中国社会进步推手。(2分)说明:1905年,孙中山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他利用各种报刊作为武器,不断宣传三民主义思想,聚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革命创立共和,推动社会进步。(6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中,报刊是中国社会进步推手。(2分)(以上2种观点仅供参考,其它符合要求案例,同样给分。)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二)广播影视业的发展1、电影时期代表影响《定军山》1931年1935年《渔光曲》1935年建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1、电影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题材我国电影走向辉煌,世界影响力增强《歌女红牡丹》《风云儿女》1905年1964年,杨丽坤又主演了电影《阿诗玛》,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从一开始就屡遭磨难,杨丽坤被指责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她不得不一边在镜头前演着阿诗玛,一边受到所谓“工作组”的“帮助”。在《阿诗玛》剧组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时,杨丽坤接到通知马上赶回单位,从此她就陷入一连串的批斗中。她遭到了惨烈的毒打、针刺、跪瓦砾、关黑屋子,不间断的折磨终于让她精神崩溃,那段时间她每晚都噩梦缠身。杨丽坤出现幻觉幻听,因得不到治疗,杨丽坤的病越来越重。后来周总理办公室打来电话查问后,杨丽坤才被允许送医院治疗,经确诊为心因性精神忧郁症。因病情严重,杨丽坤才被解除管制,转送到昆明长坡精神病医院。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时期代表影响《定军山》1931年1935年《渔光曲》1935年建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1、电影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题材我国电影走向辉煌,世界影响力增强《歌女红牡丹》《风云儿女》1905年1987年的《红高粱》的出现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它不仅引起了关于电影民族性和中国人形象的大讨论,它也是中国大陆影片赢得的第一个A级电影节重要奖项――西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陈凯歌《霸王别姬》一片于1993年5月,获第四十六届夏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日本第三十八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1.(2014·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关键信息:但北京、天津仍以放映外国电影为主,说明当时存在不利于国内电影业发展的政策因素。(二)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时期代表影响1905年《定军山》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1935年《渔光曲》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题材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1、电影2、广播:20世纪早期,西方国家;20年代中国3、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1、背景(1)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90年代个人电脑逐渐普及(2)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2、诞生与发展(1)1969年诞生于美国;(2)20世纪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万维网)。三、互联网的兴起(3)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单元总结: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2)政治:①政府政策;②政治变革;(3)经济发展: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思想解放(5)科技进步(6)主观努力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本文标题:M2016年一轮复习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6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