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No100武器的进化----完整版(后期整理清墨)
武器的进化——符号编辑:墨墨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不讲什么大道理,我们就聊一些近代军事史上的闲篇。如果你从中听出了什么道理,那是你自个儿的本事。好,那就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一个战场:19世纪中期爆发在美国的南北战争。南北战争,我们此前有一期节目讲过,但那主要是从历史政治,从那个角度讲的。今天我们主要从“军事”的角度去看一看几个细节。那南北战争的第一枪在哪儿打的呢?是1861年的4月,叫萨姆特要塞。这场战争其实跟儿戏一样,因为南方人要独立,说:你们北佬滚回去。而北方联邦军队在南方有一个要塞,就叫萨姆特要塞。南方人说:那好,把你们撵回去。大家就分家另过了嘛。所以围绕着“要塞”,就开始打炮,打了大概三十多个小时,这要塞内部的司令官一看,也很绝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再坚守下去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司令宫就干脆投降了,带着自己的部队整建制地回到了北方。“我们境内已经再也没有北佬的军队了,从此就这样过吧!”北方不干呐!林肯总统这个时候,他要的是——统一整个国家。所以南北战争真正要打,就轮到林肯总统再打第一枪了。那这个时候昵,其实北方的准备是不完善的。他们现在成建制的部队也就一万多人,后来经过几次募兵和动员,大概拼凑了十几万人的一个部队的规模。前前后后准备了三个月。北方人说:“那还是得过去。”虽然距离也不是很长,从北方的首都华盛顿,到南方的首都里士满,相距也就200公里,就是“北京到唐山”这个距离。那在1861年的7月份,那还是一个周六,北方的军队就开始向南方进军。北方人认为这场战争不会打得太长,顶多持续那么几个月,然后分出个胜负。兄弟俩还得坐到谈判桌前,来聊。因为美国建国那么长时间,双方的那个认同感,也是很强。这个认知,不仅是林肯,北方的几乎所有的上层精英,乃至是一些底层的市民,都是这么看的。因为没有人见过,至少,这一代人,他没有见过非常残酷的战争。所以,正好出发的时候又遇到一个周六;所以什么市民、议员,就跟着部队出发,要去起哄、看个热闹。甚至有的人,挎上了篮子、带上了野餐,准备出去郊游。这是一个双休日的、盛大的游行。北方的军队,走得也非常拖沓,慢慢地往前走。其中还出了这么一个小笑话:最后出发的那支军队,一天才走了五英里。到了目色将晚,大家一看,难道要宿营吗?在这荒郊野外。不就走出五英里吗?干脆回城住,然后第二天再出发。所以这场战争,你看,双方的心态其实近似儿戏。走了五天之后,终于,双方短兵相接,开始打仗。这一场仗打下来,双方全部傻眼。因为伤亡的那个惨状,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北方,一场仗下来,伤亡三千多人。南方伤亡两千多人。我这儿讲得是:“伤亡。”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要知道现代的救护医疗技术,还根本就没有出现。所以那个时候的“伤”跟“亡”,区别不大。据我们本期节目的策划——陈兴杰,告诉我说;他看到过一个资料,那个时候只要在战场上受伤,比如被枪子击中伤口感染化脓之后,大概死亡率达到80%。所以我们下面讲的伤亡数字,其实已经接近于死亡数字。三千多人,有的人横尸当场,有的人被送到后方的战地医院,有的只能等死,有的断了手,有的等着锯腿。那种撕心裂肺的嚎叫,彻地连天。周边的人都听傻了。这一代人没见过战争,这种血腥的场景一旦放在面前,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所以这个时候,北方人和南方人,都开始重新评估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但是,不管他们的思想准备有多足,他们仍然低估了残酷性。这第一场“公牛河战役”,算什么呀。紧接着发生的“第二次公牛河战役”,双方伤亡两万多人。而即使是这场两万多人伤亡的战役,在美国南北战争当中,连前十名都排不进。最狠的一次,是“葛底斯堡战役”,就是林肯发表那个著名演说的那场战役。双方打下来,伤亡五万多人。你可能听着没感觉,这些数字。欧洲人其实这个时候也快享受了,“拿破仑战争”之后就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可以算是克里米亚战争,前前后后打了四年。英国人在四年当中,一共伤亡不过一万五千人;法国人多九万人;俄罗斯人更多,二十五万人。但要知道,这是四年的总和。而且这些减员当中,有的是因为什么:天寒地冻、自然因素、给养因素等等,而死了。他不是在战场上直接被对方射杀掉的。美国南北战争这些伤亡,几乎全部是在战场上被射杀的。那为什么呢?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南北战争当中,有一个叫“安提塔姆战役”,在南方叫做“夏普斯堡战役”。这场战役,北方是9万人,南方是4.5万人。好像北方占优势吧?但是不对!南方因为在一片高地上,所以它有地形的优势,所以双方基本是平衡的。那南方,主要就是那个著名的——罗伯特一李将军来指挥的。他手下的一个副手,那个将军外号叫“石墙”。特别会打防守战。所以在整个战场上,你就会目瞪口呆地发现:北军的士兵仗着自己的人数优势就往前冲,然后南方士兵,就在上面一枪一枪地打,就跟割韭菜一样。一天打下来,伤亡两万多人。当然,你不要以为仅仅是北方士兵受损失,因为北方士兵在一天打下来,从来没有接近过南方阵线三十米之内。等于就有点那个“排队枪毙”那个意思。就是“等死”那个意思。但是南方也没占到便宜。因为南方在那片高地上有一片玉米地,大概四十亩。它把很多预备队,成建制的就放在里面,那些军人就成排的一个挨一个站在里面。他们甚至没有机会上战场发一枪一弹,就成了北方炮兵的活靶子。几次炮火覆盖之后,有五千人伤亡。很多人,再也没有机会爬出这片玉米地。这个时候你想想,五千人哪,山顶观战的罗伯特-李将军,心中有何滋昧呢?!这个时候,他讲了战争史上很著名的一句话:说;“战争是如此的野蛮而残酷,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战争呢?”这场战役打完,双方都明白了。这哪是什么战争嘛,简直就是绞肉机!不定要裹进多少人命。所以紧接着,北方的林肯总统,就发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这当然一方面是为了占据道德上的制高点了,另外一方面也有这么一层意味:这场战争是为了解放黑人,你不能黑人站旁边看吧?光是白人在那儿死,你们也得续一点人命到这台绞肉机里面来呀!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前面我们讲过,“葛底斯堡战役”,死人最多五万多人。那其中有七千多人是怎么死的呢?是死在一场叫“皮克特冲锋”的战斗当中。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南方的统帅还是罗伯特-李将军,他和北方的炮兵进行了长时间的互射。射完之后,他就发现北方的炮兵有点不行了,那个火力渐渐地弱下来的。他就觉得有一个判断,北方的炮兵,应该是被打残了。所以他就命令一个叫皮克特的将军带领他的部属往前冲锋。这中间是多长呢?大概一英里。就是大概1.6公里吧。那么长的一个开阔地带,所以皮克特将军就带着他的部属——大概一万三千多人,就往前冲。这个冲锋你想,一公里多呀,他不可能一直是跑,所以大家是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坚定的步伐、怀有着一种保卫家乡的决心,英勇的战士们就上路了。可是走到半途,北方的炮火又开始全开。所以还是像我刚才打的那个比方,杀人命,就有点像割韭菜,大量的人倒下。最后撤出战场的,不到50%的人。大量的人横尸当场。说到这儿,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感觉,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打仗这么傻呢?就这么排着队往前冲,让对方的枪一个一个地撂倒。在炮火面前,几乎毫无防备,也从来没有人卧倒掩蔽。这是为啥呢?那个时候的军人难道缺心眼吗?这就是我们这期话题要讲的核心内容,就是“武器的进化,对于人类战争方式改变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先把南北战争搁下。在火器出现之前,人类主要用的,是冷兵器。冷兵器主要分两种:一种就是近身的劈刺武器。就是刀啊、矛啊,这些东西。还有呢,就是远程的抛掷武器。弓箭、标枪,这些东西。对战争方式的改变,可就很大了。这儿得说,中国人,是最早用火器的。在宋代就用,但是真正演化迭代,而且使用得很普遍的,是在西方人那儿。这个咱们还得承认。那最早的火器,也是一种枪,叫:“火绳枪”。说是样子像枪了,但是本质上,它就是个大铁管子。里面先装上火药,然后装上子弹,然后把火药点着,“砰”,打一枪。那怎么点燃这个火药呢?所以就制造了一种东西,叫:“火绳”。它就是一根棉绳子。只不过事先用化学制剂对它进行了处理。所以它燃烧得特别慢,大概一个小时燃烧一到两厘米。那在战场上,就拿着这个火绳吹一下,点燃火药“砰”打一枪;清理枪管,再装火药,“砰”再打一枪。大概两三分钟可以打一枪。虽然这个效率跟今天的枪没法比。但是当时在战场上,那也是不得了的利器呀!第一,它的射程是远远超过一般的弓箭;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不需要那些膀大腰圆的人当士兵,他征兵的范围就会扩大。你比如说,在中国明朝的时候,一个普通的士兵,基本上只能拉开五斗的弓,而要到“军头”,就是军官——非常勇猛的勇士的时候,才能拉开一石弓。“一石弓”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把弓放在这儿,在弓弦上吊一百斤的东西,就是“一石”。如果能拉开到“一支箭”那么大的长度,这叫“能拉开一石弓”。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至于能拉开“两石弓”、“三石弓”的,那都是传说中的大力士。普通人是办不到的。所以“火绳枪”、或者说“马铳”,在战争当中的出现有一个天大的好处:就是征兵的范围可以扩张。那些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年纪比较大的人,也可以上战场杀敌。因为没有必要比较臂力了。但是为什么在近代军事史上,火绳枪没有大规模运用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太麻烦了!而且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那个时候又没有标准化的制造工艺,所以一旦烧慢了,或者烧快了,都会出现问题。烧快了吧,也许战争还没开始;烧没了,那这杆枪就废了。所以,即使在中国的明朝,其实朝廷也给很多边防军装备了鸟铳,觉得这玩意儿挺好。从理论上看,挺好。但是当地的将军们是不愿意用的。因为它还有一个风险:就很容易造成友军的误伤。大家想想看:战场上每个人都带着个绳子,上面有火星,自己为了装子弹,还要带火药袋。这玩意儿,甭管是点着了自己的,还是点着了战友的,极容易造成大面积误伤。所以这个玩意儿,当时不受欢迎。但是后来在西方的钟表匠的帮助下,火绳枪退出战场;推出了一种新的枪,叫“燧发枪”。大家都知道,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那个钟表、齿轮传动这套东西,它就比较发达。稍做改造,把一些齿轮传动系统上装上“燧石”,就是打火石。现在我们打火机里都有那玩意儿。然后装在枪上,用扣扳机的方法来激发火星、来点着火药。这样一下子,就把那个火绳给扔掉了。所以这样枪的装填的速度,一下子就提上去了。如果是一个熟练的士兵,大概半分钟就可以打一枪;一般的士兵,稍做训练,你一分钟也可以打上那么一枪。从燧发枪出现中西两种军事方式的那个差距,就开始真正拉开了。我们中国人一般都以为,中西在军事上的碰撞,是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其实不是,是发生在乾隆皇帝时期的“清缅战役”当中。当时清朝觉得:我中华上国,这么大的疆土,这么多人口,富有四海。我还打不灭你一个缅甸吗?但是他忘了,缅甸人跟当时的东印度公司是做生意的。欧洲人已经把燧发枪开始卖给缅甸人。所以清朝在“清缅战争”当中,真正碰了一鼻子灰。最后还是勉强得到了一个合约。所以乾隆呈帝自己在晚年的时候说:仅仅是清缅战争,这个打得不如人意。这就看出,双方那个因为武器而造成的军事实力的差距,已经拉开了。当燧发枪普遍地运用起来之后,整个战场就突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个对比:这两个场景都出自于好莱坞的大片,而且碰巧它的主演都是“梅尔-吉布森”。第一部片子的呢,叫《勇敢的心》。这很有名了,这里面的战争场景就是典型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那什么阵型队列不太重要,关键是双方的人数对比——就是战力的对比、以及战斗意志的对比,就是士气;或者再加上指挥官的那个运筹帷幄的能力。总而言之,短兵相接之后,就是砍杀,直到决出胜负为止。但是燧发枪出现之后,整个战场的局面就变了。再看一部片子,这部片子叫《爱国者》。这个战争的场景,是美国独立战争那个时代的战争场景。怎么变得这么好看呢?整个搞得就跟奥运会的开幕式似的,简直是大型群众团体操嘛!那么多士兵,穿着那么好看的军服,迈着如此整齐的步伐,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往前走,而且还有军鼓伴奏。等敌人出现在射程之内之后,瞄准开枪,然后退到后面去;后面的士兵已经装填好那个枪,瞄准开枪。旁边的指挥官,都在那儿吹哨子;喊着各种各样的口号,让大家动作整齐划一。不断有人倒下,旁边的战友填住他的位置。怎么战场
本文标题:No100武器的进化----完整版(后期整理清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9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