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3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一级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生物学、药学。名师简介:王京教授1958年1月出生,男,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无线传输与个人通信研究室主任。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专家组专家,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专家,TD-SCDMA产业化联盟专家组专家。主讲《通信原理》、《数字微波通信》、《通信新技术讲座》等课程。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已获得批准的有16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其中在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上发表两篇论文。曾承担过多项863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防预研和型号项目。承担的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另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包括B3G/4G移动通信、WCDMA、TD-SCDMA系统研究,调制解调技术、纠错编译码技术、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MIMO与时空联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等。陆建华教授男,汉族,1963年7月生。1986、1989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5年由学校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后于1998年返回学校。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特邀委员。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信号处理等。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任务,取得多项创新研究成果,部分技术被用于国家重要工程研究项目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15项已获授权。获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二等奖各一次(排名1)。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始终与中国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影响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其中一级学科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名师简介: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分会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系统软件、软件工程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等。发表论文90多篇,著作6部。曾获得十余项国家级及部委级的科技进步奖;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一九九七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潘文渊文教基金会二零零一年度研究杰出奖等。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半导体学报》和《电子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微电子学科学丛书》主编。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委员(电子)等。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微电子学领域中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结构电路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230多篇,出版著作6部,现有18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等共17项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陈钟教授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信息安全研究室主任,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信息安全、金融信息工程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五届青年科技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多项奖励。发表著作和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教授课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等。屈婉玲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离散数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计算机科学。曾主持过多项国家教材和课程建设项目,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出版教材20多部,其中包含多部国家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所讲授的离散数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人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著名的顶尖学府之一,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最高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张澜、林伯渠、何香凝、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等亲临大会。1954年人民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其中一级学科有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等。名师简介:于澍燕教授1962年出生于湖南。兰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和硕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理学博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实习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及副研究员;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和名古屋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香港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教授。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应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太平洋化学会议2010”国际组委会委员。最近取得的重要成果分别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一流化学期刊上,分别被美国《科学》杂志以“编辑的选择”进行了评述和被选为德国《应用化学》期刊的封面并被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进行了专题报道。郭志新教授男,1967年12月出生于河北张家口,198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化学),1991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有机化学),199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物理化学)。1996-1998年、1998-2000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及美国Clemson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在该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系主任至今。成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富司独立董事。承担加拿大国际开发总署资助研究项目“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研究”,国家科委、内贸部委托“中国商业结构与商业自动化研究”等项目。为西单商城、通华实业总公司、承德露露集团、中技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作咨询项目及企业策划。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4)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是中央部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的名牌大学,也是被纳入国家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常青藤联盟”(C9联盟)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国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厚积薄发,已发展为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前程。其中一级学科有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名师简介:方晓玲教授女,1949年生。1988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大学药剂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任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评为复旦大学教学名师。1996年—2010年任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副主任。主持上海市重点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药剂学》,从事“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本科生专业课,以及“现代药剂”、“高等药剂学选论”、“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药物口服吸收的机理、抗肿瘤药物的新型口服和靶向制剂、以及经皮和黏膜吸收新剂型。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临床药学专业《药剂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业药剂学》等教材8部、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嵌段共聚物胶束给药系统的研究”、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三七总皂苷鼻腔凝胶喷雾剂的研究”、上海市科委西部开发科技合作项目“鼻腔给药新制剂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6项,授权专利6项,开发新药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郭红卫教授女,1953年出生,安徽界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上海预防医学会理事,上海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卫生研究》编委、《环境与职业医学》编委和《卫生毒理学杂志》编委。曾赴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和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学习。专长“营养与食品安全对健康的影响”等方向研究,本人作为主要参加者或分课题负责人参与的研究项目曾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曾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扬森药学研究奖三等奖。1998年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奖”主编国家自学考试中心组织的《营养学》教材(科学出版社),主编《医学营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主编由国内11所大学联合编写的《公共卫生监督学》教材,副主编《卫生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参编卫生部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分子生物学毒理学基础》(面向21世纪课程教
本文标题:985,211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4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