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7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七、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点内容讲解(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1.宏观经济运行最简单的经济中由家庭和企业组成。在这样的经济中,家庭为了在产品市场上获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要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例如,提供劳动获得工资。当家庭获得收入后,就利用这些收入购买产品和服务,形成支出。当企业获得生产要素后,就利用这些要素生产,然后将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出售。如果经济中存在政府,我们就称这个经济中有三个部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通过收税获得收入。与此同时,政府也会对家庭进行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也构成了家庭的收入。在这种经济中,企业同时向家庭和政府提供产品和服务,政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支出。在这样两种经济循环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即经济的总收入等于经济的总支出。经济的总收入就是家庭提供要素获得的收入,而总支出包括了家庭支出和政府支出。总收入之所以等于总支出,是因为在每一个交易中买者的支出变成卖者的收入,这样,所有支出的总和等于所有收入的总和。2.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衡量一个经济体健康状况最直接的指标就是衡量这个经济体的总收入,总收入越高,经济就越健康。国内生产总值(简写为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是最经常使用的测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简写为GNP)。GNP是一个国家的永久居民所生产的总产出,它包含国民在国外所生产的产出,但要扣除外国人在国内所生产的产出。GNP与GDP主要差异在于国内与国外的产出应该如何计量。二者在对外贸易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差别较大。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理论分析中,GDP与GNP的差异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测量GDP有三种办法:增加值法(也称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1)所谓增加值是企业的产出价值减去用于生产产品的中间品的价值。GDP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即各生产阶段增加值的总和。(2)支出法计算GDP就是衡量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一般来说,我们将支出分为四类:私人消费(C)、私人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这四部分之和。(3)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加总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居民的总收入。在我国,这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余额。前面讲述的利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市场价值被称为名义GDP。为了比较不同时期的产出,我们采用实际GDP。实际GDP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年份作为基年,从而按照这个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不同年份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价值。因为所有计算选择的价格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时候比较不同年份的GDP就反映了产出的变动。3.总价格水平各国往往使用一类商品的价格变动反映经济总体的价格水平。经常用到的价格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又称零售价格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上涨程度的指标,简记为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亦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CPI和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构造消费价格指数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通过有选择地选取一组固定的物品和劳务,然后比较它们按当期价格购买的支出和按基年价格购买的支出,以此来反映消费品的平均价格水平或生活的费用情况。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切实保障CPI计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011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对CPI调查方案进行了例行调整,涉及对比基期、权数构成、调查网点和代表规格品的调整。4.宏观经济管理及其特征宏观经济管理是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变化及其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自觉地引导和调控的过程。宏观经济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在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管理行为。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政府管理行为,使政府的管理行为真正建立在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基础上。(2)管理主体的行政性。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是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凭借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管理。中央政府是最高管理权力机构,其制定的各项宏观经济管理方针和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各级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但不得违反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3)管理客体的总体性。宏观经济管理客体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解决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其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消费规模、结构和水平;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国际收支平衡;国民收入及分配水平;物价总水平,失业率等。因此,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主要通过对价值形态的商品货币运动的调节来实现。(4)管理手段的间接性。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以市场为中心,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规范,对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主要经济变量施加影响,利用市场的传导机制,引导和制约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5)管理目的的全局性。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即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在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地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使它们三者达到有机的统一。(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及其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均衡价格以及均衡的就业量。因此,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1.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简称AD)是指同一时期内市场上所有经济主体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货币支出所形成的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曲线可以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的总支出水平的曲线加以表示。以Y表示经济的总支出水平(AE),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求函数AD可以表示为:Y=AD(P)一个经济中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的需求构成。以AD表示总需求,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则:AD=C+I+G+NX一般说来,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总支出水平下降;随着价格总水平降低,总支出水平提高,即经济中的总支出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说明,与微观经济中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一样,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呢?我们可以用两部门经济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由私人消费支出C和私人投资I构成,即AE=C+I。因此,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曲线是否向右下方倾斜,取决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是否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首先考察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私人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即随着财富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支出相应地增加。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家庭持有的各类财富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地减少,即人们变得相对贫穷。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的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可见,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其次,考察价格总水平对投资支出的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支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变动对利率的影响而起作用的。我们假设企业投资是在银行借贷资金,如果利率上升,那么企业就减少借贷,从而降低投资。在中央银行发行的名义货币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资金供给紧张,导致利率提高。利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减少,所以,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同时减少,从而社会总产出水平下降;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时增加,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提高。也就是说,总支出水平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所示。图1总需求曲线2.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简称A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向市场提供的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一般社会总供给可以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中所能提供的总产出量来表示。如果用Y表示经济中的总产出,P表示价格总水平,那么总供给曲线AS可以表示为:Y=AS(P)就宏观经济而言,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经济中的总供给量是所有企业在这一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主要由劳动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决定。企业生产要素使用量主要是受到企业成本决策所影响。如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实际成本,那么企业就会改变生产数量,并相应调整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因此,依据要素价格相应于价格总水平做出的调整,总供给曲线又可以区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一般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特别是货币工资的调整,滞后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因而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实际工资发生变动,厂商的成本也相应地改变,并最终导致经济中的总产出量发生变动。价格总水平影响总产出量的基本过程是:假定名义工资保持不变,则实际工资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实际工资的变动影响厂商计划生产的产量,进而影响市场上的劳动需求并最终影响均衡就业量;劳动市场上的就业量变动使得经济中的总产出发生改变。这相当于在厂商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总水平引起厂商供给量的变动。上述说明的价格总水平对总产出的影响过程,可以看成是单个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形成市场供给曲线的一个直接推广。图2短期总供给曲线如图2(a)所示,一个典型厂商的供给曲线包括两个部分:如果价格太低,厂商就会退出生产,P0代表这一价格;当价格超过P0时,价格越高,厂商的生产量就会越大,但是当生产处于正常生产能力Qc附近时,供给曲线变动更为陡峭。也就是说,当价格很高时,厂商的供给曲线趋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从整个经济来看,如果将所有厂商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以价值形式表示出来,则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沿横向加总即得到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在P0附近,总供给曲线是平缓的,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中的总产出分别通过提高产量和增加厂商数量而得以增加。当所有厂商都在经营中时,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导致总产出增加,但由于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当价格总水平提高一定程度之后,总产出量增加越来越困难。由于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商实际成本降低,供给量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当经济存在大量超额生产能力时,价格提高使得产量已较大幅度增加,但当经济处于潜在生产能力时,价格提高,产量增加幅度很小。如图2(b)所示。假定经济中潜在的产出水平为Yf,即正常情况下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使用的一种产出水平。于是,当产出数量低于Yf时,总供给曲线较为平滑,即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总产出量迅速增加;但随着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经济中的产出在Yf附近时,总产出的增加速度放缓,此时总供给曲线越来越陡峭,甚至接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在长期中,随着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名义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货币价格必然会相应地进行调整。如果价格总水平与工资按相同的比率发生变动,那么厂商出售产品的价格和生产产品的成本相对没有发生变动,从而厂商就不会改变其生产数量,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数量也就不会发生变动。因此,长期供给曲线
本文标题:7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6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