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BIM与物联网结合1.单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管理在许多所谓的“智能建筑”中,各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无法联动,导致所谓的智能建筑其实并不足够智能。各个系统独立采集数据,进行独立管理。2.位置能力很弱位置是互联网Web2.0时代的一个重要概念。建筑运营位置数据尤其重要,能拜确定位什么地方水管爆了,是什么位置发生了火情,是什么地方煤气管坏了,什么地方的重要资产被非法移走,保安在什么位置,什么位置是哪一家商家(商业地产),摄像头的影像反映什么位置的情况。这些都是位置数据和位置管理问题,现在的智能建筑还无能为力。3.物业运行缺乏有效性和高效率智能建筑还没有集中所有运营数据的数据中心,也不能一下调出和集中显示建筑物某一位置的所有运营数据,如温度、湿度、空气物质参数、照明、声音等。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术将建筑物空间位置完全数据化,可以轻松标明整个建筑内各类数据发生的位置。而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建筑运营数据通过传感器收集起来,并通过互联网实时反映到本地运营中心和远程用户手上。基于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将解决所有以上问题。物联网在楼宇智能管理、物业管理和建筑物的运行维护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仅从建筑物外表不可能了解其真面目,因为有许多管线都是隐蔽在楼板和墙体中,众多开关阀门遍布建筑物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图纸,要找到某个阀门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结构的建筑。而图纸一般都保存在档案馆内,要去查阅的话手续是极为麻烦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实现对楼宇内相关物体的即时查找和定位?只有把建筑物数字化,建立BIM,才能实现更有效的管理。BIM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数据模型,是物联网的核心和灵魂。正如BIM是ERP基础数据一样,物联网应用不能脱离BIM。没有BIM,物联网的应用就会受到限制,就无法深人建筑物的内核。因为许多构件和物体是隐蔽的,存在于肉眼看不见的深处,只有通过BIM模型才能一览无遗,展示构件的每一个细节。这个模型是三维可视和动态的,涵盖了整个建筑物的所有信息,然后与楼宇控制中心集成关联。在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物运行维护的时间段最长,所以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建筑信息模型目前在设计阶段应用较多,却还没进人建造和运维阶段的应用,但一旦在建造和运维阶段得到应用就将产生极大的价值。BIM与物联网二者的结合,将智能建筑提升到智慧建筑的新高度,开创智慧建筑新时代,是建筑业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物联网”概念的问世,将彻底颠覆之前的传统思维方式。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建筑物、公路等,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网络等。而在“物联网”时代,把感应器等芯片嵌人和装各到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电网、大坝、油气管道、钢筋混凝土、管线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达到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的目的。物联网就是把物体数字化。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最新的IT技术(特别是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建筑的革命性升级。智慧建筑将掀开人类建筑史新的篇章。物联网的技术将会对其产生变革性的深远影响,将改变现有建筑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的基本架构,且使建筑智能化实现系统大融合。现有建筑智能化以5A(楼控系统BA、安全防范系统SA、消防系统SA、通信自动化CA、办公室自动化oA)独立系统做分类,且系统之间难以相互兼容。在可预见的两三年内,这样的状况会发生巨大变化,未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将会出现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功能做分类、相互通信兼容为主要特点的建筑“智慧化”大控制系统。此类系统将会具有以下的主要特点。(1)完全呈现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并且最上层以云计算技术实现整体的管理和控制。(2)感知层将会由各类网络传感器组成,包括楼控系统中的所有传感器、行业认知的摄像头、红外辐射传感器、各类门禁传感器、智能水电气表、消防探头等全部将以网络化结构形式组成建筑“智慧化”大控制系统的传感网络。(3)网络层将由传输媒介和IP功能控制器组成,通俗地说就是以综合布线系统作为传输介质,通过物联网标准的通信协议将感知层信号传递给相应的IP功能控制器。通信方式包括无线、有线、3G、GPRS、蓝牙等。通信协议可兼容现有控制协议BACnet、Lonworks、Modbus、Gbus、(PC、R⒏485等,但其将逐步被IT领域的标准协议部分或全部取代,包括TCP/IP、0BIX、Sedona、XML、SNMP、XML、HTTP、FTP和新一代M2M通信协议。IP功能控制器将逐步实现标准化和通用化,内部结构将高度趋同,仅仅是根据功能需求、应用环境、使用习惯的不同呈现不同外观结构。具体的发展将会经过类似个人、电脑(PC)的发展历程。(4)应用层将由集中管理和分散应用的功能软件组成,仍旧符合“集散控制原则”。功能软件决定着IP功能控制器的应用范围和控制功能,并且能够在同一个管理款件层面实现不同功能控制需求,实现大融合的集成控制模式。(5)建筑级别的大容量现场存储设备,包括大量历史数据存储设备(现主要是建筑能耗采集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分析服务器等)、视频存储设备(现主要是硬盘录像机等)将会逐步被网络备份系统——“云存储”平台替代。(6)云计算作为最上端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平台,实现建筑群的整体管控功能,运吊“集散控制”原则将单栋建筑的“小集散控制”系统扩展至建筑群的“大集散控制”系统,使建筑群整体的传感单元(感知层的传感器)、控制单元(应用层的IP功能控制器和功能控制软件)、执行单元(应用层的IP功能控制器和现场执行设备)、反馈单元(感知层的反馈机构和传感器)组成大控制回路,实现建筑群的大闭环控制和管理。
本文标题:BIM与物联网结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0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