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浅谈生物课改下环境教育的转变
1浅谈生物课改下环境教育的转变【摘要】新世纪的开始,生物课程改革也进入了实施阶段。然而环境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点,传统的环境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和课改的要求,如何在课改下实施环境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环境教育的弊病、教学方法的转变等方面对课改下的环境教育进行粗浅的探讨。【关键词】生物课程改革环境教育转变一、初中生物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环境问题是当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石漠化、沙尘暴等等正威胁着人们,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已相当于发达国家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我国每年排尘量为4445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硫643万吨,是世界上“三废”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2000年以来的春天,一次次强烈的沙尘暴袭击我国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每年夏天的洪涝灾害……。以上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开发和利用造成的。进行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教育法》规定在全民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意味着我国青少年人人都有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环境教育能够使受教育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且,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环境教育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给家庭的其他成员,并进一步向社会辐射,进而增加学校环境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事实上,初中阶段的环境教育,并不局限在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和推动上,更可为今后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正所谓体现“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从教育的体系方面分析,初中阶段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的环境教育应该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成为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生物教材中与环境教育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在新的课改下,尤其是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新型教师在面对课改的要求需要思考的问题。二、传统的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传统的环境教育教学主要延袭我国长期使用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注重概念、理论的准确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并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有较好的教学功效。但这种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常常压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因被动学习而感到知识抽象、枯燥,学到的知识难以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对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办法和感性的认识。同时。学生所学到的只是教师所具备的部分环境科学知识,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未得到表达和交流。由于学生这种被动接受往往成为知识的灌输,难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环境专业教育,为环境保护事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但是,社会上还是出现“环保专业人员并不具有环保行为”的现象。这些相对传统的教育方法既不能反映环境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意识、态度、价值观等的要求,更不能体现现行的课程改革。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现阶段学生在接受环境教育时,只是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值得深思的是,学生有时居然提出对环境保护的置疑2及其环境污染例子的真实性。如在课堂上谈到贵州紫云、平坝一带的“石漠化”问题时,有的学生竟然怀疑其真实性。其实,学生产生这种想法也是正常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亲身地观察到实例。因此,传统的环境教育方式已不适应课改的要求,更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三、教师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在如何改变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体会。1.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自主学习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生物教师,原因是课改后的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无论是资料分析、探究活动、观察与思考,以及课外阅读等,都时刻渗透着环境教育。现代的环境教育,因其教育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育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要使学生对环境有更多的认识,我认为教师本身应先学习,比如生物学教师自觉参与“绿色教育行动”;依托当地的环境教育培训和研究机构的力量;积极组织中学生物学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加强环境教育的文件,提高和统一对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组织有关的“教育改革与绿色教育”等专题研讨,发动全体教师根据环境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有目的、有专题的加强环境教育的技能、方法等多角度的有效培训。培训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如专题讲座、短期培训,并将上述工作纳入到中学教师的每年职后再教育的管理体系中。另外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从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加以归类整理,适当拓展延伸,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即在抓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渗透、关心环境教育,在教材中找到外接点,形成“学科一环境一活动”相互联系的教育体系,取得整体优化的效益。2.教学中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2.1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环境教育知识点,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以及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必不可少的。如没有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就不能理解“食物链”,就无法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也就没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然而对于一些枯燥的基础知识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既不能让学生理解,同时学生也会反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游戏等。在讨论“食物链”时,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鹰、兔、蛇、草、以及细菌和真菌,并用线把他们的关系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食物链”,而且还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含义。多种多样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2.2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方面的能力培养时,我让学生从现象中找问题,自己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最后得出结论。如探究“酸雨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时,我就带学生到电厂去观察周围的生物生长状况,其中就有同学注意到了葫芦藓这种SO2指示剂。之后,有的同学用模拟酸雨的方法;有的用栽培葫芦藓,并将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对照等。通过这些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尤其是环境教育方面,如tt废电池的处理”、“如何分类垃圾”等等,既减轻了环境污染,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摒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传统方法,即通过老师的讲授,直接灌输的方式。方法的改变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需要。2.3环境情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面,国外一些学者对环境情感的培养相当重视。如德国环境教育学者勒纳.多拉瑟(RainerDollase)指出,环境教育应“情感基础第一,不是3认知第一”。生物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环境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从心理上分析,学生特别是年幼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让学生接触、了解具体的生物,培养学生对具体生物的情感,才能逐步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情感。此外,许多环境教育专家认为,在实际环境中开展环境教育更有助于环境情感的培养。而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常常走出课堂进行野外实习和调查,如参观动植物园、自然博物馆,采集植物标本,调查某地生物种类和生物资源等,这些活动使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有助于激发和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在渗透“保护鸟类”时,先播放了那首唱遍全国、催人泪下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把这首歌所讴歌的真实故事告诉学生:1987年9月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女职工徐秀娟,为了寻找一只受伤的野天鹅,不顾饥饿和疲劳,由于不慎溺水,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在环保渗透教育中适当地使用音乐,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祢补某些没有图片、实物、标本的实例的不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可充分地采用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摄像、录音、录象、VCD、电影等。同时在植树节(3月12日)、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环境日(6月5日)、人口日(6月11日)、荒漠化日(6月17日)、土地日(6月25日)、清洁地球日(9月第三个周末)、世界粮食日(11月16日)举行相应的专题讲座等。通过这些方法,以培养学生在环境方面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束语】由于环境问题涉及诸多领域,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各门学科都应渗透环境教育,但它们各有侧重,比较起来生物学科似乎更具有基础性和独特性。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的边缘科学,环境教育是既系统又跨学科的综合课,要运用到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下,生物教师应要积极地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为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标题:浅谈生物课改下环境教育的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