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CT室工作制度MicrosoftWord文档
影像科工作制度汇编一、影像科工作制度1影像科各项检查与治疗必须由临床科室医生按规定填写申请单,办理登记后方可检查和治疗,常规检查当日完成,特殊检查先预约后检查。2特殊检查由负责医师及技师详细了解病史,告知病人携带临床资料,做好检查前有关准备工作。3危重患者应由临床医师监护。4急诊病人半小时出诊断报告,平诊病人12小时内出诊断报告,疑难病例需经过讨论后再出诊断报告,但不可超过3天。5所有影像资料均由专人负责,并进行计算机管理。6每天早晨集体读片并做好记录。7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内各项工作均由专人负责。8严格操作规程,注意放射安全防护。9定期召开科务会,总结布置科室工作。10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新业务、新知识培训工作。11定时观察机房内温度、湿度变化,定期清洁保养机器。二、交接班制度1值班医师需要提前10分钟接班,接受前日值班医师交班的医疗工作及未处理完的事情。2早晨交班时应将设备运转情况、没书写完的诊断报告及未及时处理的事项向当日接班医师交待清楚。3值班人员负责当日工作量统计工作。三、设备管理制度1大型设备均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及规范,建立维修档案和故障记录,供维修保养时参考。2一般半年小检修一次、一年大检修一次,除定期检修外,每日工作开始,操作人员应对运行的设备巡回检查,以了解设备有无异常。3科内仪器分配到人,负责专门保养,并作好记录。遇有故障,必须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时请工程师维修。4对于设备的非正常耗损或故障,组织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对于违反操作规程所造成的损害应追究责任,视情节给予处理。附:设备保养负责人名单四、学习制度1全科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政治、业务及其他学习。2参加学习须签到,带笔记本并认真做好记录。3晨间读片对疑难病例认真讨论记录,并及时进行随访。4业务讲座,事先应认真写出讲稿,应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料。5政治学习应按院的要求进行。五、读片制度1坚持每天早晨读片。2由前日值班人员主持,提前整理前一天病例后,找出疑难及典型病例,要求提前做好准备,读片资料要齐全,并简要介绍临床情况。3当天值班人员全部参加。4漏读一次罚款30元,从当月绩效考核中扣除。六、资料管理统制度1设备配置等资料由设备科保管。2影像学资料储存在PACS系统中,由信息科管理。3需要重新打印胶片及报告者需临床医生出具证明,外伤有纠纷者需公、检、法机关出具证明。七、科室文件管理制度1医院下发的各种文件、通知归类整理,由科主任统一保管。2借阅后应及时归还。3注意防火、防霉,保证资料安全。八、防护及保健规章制度1严格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实行申请登记制度。2成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3配备安全可靠的投照控制系统,室外悬挂放射危险警示标志。4加强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对孕妇及婴幼儿检查要作必要的防护。5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定期对工作场所和环境进行射线检测。6按规定完成个人剂量监测及放射工作人员的定期体检工作,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安排好放射工作人员休放射假。7做好机器的定期维护及保养工作,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性。九、放射工作人员培训、体检及保健制度1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后方可从事所限定的放射工作。2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必须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和法规培训,合格者方可上岗,上岗后每两年复训一次。3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合格者方可上岗,上岗后1-2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4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法规培训和健康体检到指定机构进行统一培训与体检,必要时可增加体检次数。5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个人剂量检测,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6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7放射工作人员根据实际工作性质,每年可享受2-4周的保健休假。十、科务公开制度1成立由科主任、职工组成的科务公开小组,科主任负责,对涉及职工奖金及福利等利益的事情每月进行公示。2公开的内容2.1科室分配的各类绩效考核发放情况。2.2科室收入情况,每次领取的各种器械、物品和耗材情况。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弄虚作假。每月如实公开上述内容。十一、科务会议制度1科室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对上周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有差错问题要进行纠正、弥补。2传达医院文件和部署医院布置的任务以及科室本周的工作安排。3会议内容由当天值班人员进行记录。4要求科室全体人员都要参加,并进行签字。5如有重要任务,随时召开会议。十二、查对制度1影像科登记人员在登记病人信息时应该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检查部位及目的。2影像科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应该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检查号、检查部位及目的。3影像科报告人员在书写、审核报告时应该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检查号、检查部位及目的。4在发放报告时应该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5特殊增强检查时要查对用药名称、剂量、过敏史及抢救准备工作是否落实等十三、CT室危急值报告制度1CT室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检查结果时应及时电话将结果告知临床医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可靠依据,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2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2.1中枢神经系统:①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②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③脑疝、急性脑积水;④颅脑CT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超过15%以上。2.2呼吸系统:①气管、支气管异物。②液气胸。③肺栓塞。2.3循环系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消化系统: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②肝胆胰脾肾等腹腔脏器出血。3危急值报告程序和登记制度3.1.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CT室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应及时电话通知门急诊医生或相应病区医护人员并做好记录,由门急诊医生及病区医护人员做相应急救处理。3.2登记制度: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谁记录”原则。医技科室应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患者姓名、科室、病情、接电话及报告者姓名。4检查报告“危急值”项目处加盖“危急值”提示章,医生见到盖有“危急值”提示章的报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处理。5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情况,确保制度落实到位。6“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科室质量考评内容。十四、放射科危急值报告制度1放射科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检查结果时应及时电话将结果告知临床医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可靠依据,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2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⑴一侧全肺不张⑵气管、支气管异物⑶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大于75%)⑷急性肺水肿⑸消化道穿孔⑹外伤性膈疝⑺严重骨关节创伤:如骨盆环骨折3危急值报告程序和登记制度3.1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放射科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应及时电话通知门急诊医生或相应病区医护人员并做好记录,由门急诊医生及病区医护人员做相应急救处理。3.2登记制度: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谁记录”原则。医技科室应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患者姓名、科室、病情、接电话及报告者姓名。4检查报告“危急值”项目处加盖“危急值”提示章,医生见到盖有“危急值”提示章的报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处理。5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情况,确保制度落实到位。6“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科室质量考评内容。十五、CT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1书写规范CT报告书写格式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1一般资料:包括检查日期、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科别、床号等,书写时要按顺序填写完整。1.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技术。1.3CT表现,要求按片中所示要详细描述,用词要形象,语句要通俗易懂。1.4CT诊断要求同一种表现最多不能超过三种结果。1.5CT、MRI报告发给患者,电子版报告工作站存档。2审核制度2.1CT报告实行双签字。即书写报告医师和审核报告医师都要签名。2.2住院医师、实习医师、进修医师等书写诊断报告均由本科主治医师及其以上职称医师审核并签名后方可发出。2.3住院患者除急诊值班时的急诊报告发出外,其余书写的报告均由上级医师审核并签名后方可发出。十六、医学影像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1建立随访登记簿,主要记录疑难病例的姓名、年龄、主要症状、临床诊断、其他影像学诊断和CT诊断,最后要有随访结果。2每月派专人到临床或病案室进行追踪随访,整理反馈信息。3每天出现的疑难病例都要进行病例随访,月底汇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诊断水平。4随访后要求记录全面,包括影像学诊断(X线、超声、CT、MR等)手术记录、病理或细胞学检查,最后诊断内容。5做好随访记录与统计,由出报告医师负责,随访做为医师年底考核内容之一。十七、放射安全管理制度1各诊疗设备专人负责安全,科室领导应定期检查落实安全措施。2各室机房设置位置合理,应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安全。要有足够的面积和高度,周围墙壁、门窗均应达到防护标准。3须配备受检防护用品,候诊区应达到防护要求,患儿一般不得在机房候诊。4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在妊娠的最初4个月,应避免直接接触放射线工作。妊娠妇女有禁止检查的醒目标识。5在放射诊疗设备室门上应有符合规范要求的当心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和有关警示标语。6放射设备工作时应检查红色警示灯是否正常,开机时门窗应关闭。7尽量减少受检者的X线照射,避免重复检查。儿童、孕妇尤应重视,必须接受检查时,应尽量减少下腹部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剂量。除危重患者外,检查室应减少陪伴人员。十八、医学影像设备、场所定期检查制度为了加强对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促进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制度本制度:1.医学影像设备、场所安装时应该严格按规定选址、施工。2.使用前请环境监测部门对设备间及候诊区环境进行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每年请环境监测部门对设备及场所进行监测,并出具监测报告,对于超标区域立即进行整改,整改达标后方可继续使用。十九、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制度1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下,科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各种质量考核监督检查,实行“三全”多因素质控方案,即: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面质量把关,包括:技术质量控制、摄影技术质量控制、诊断报告质量控制等。1.1技术质量控制:参考设备管理制度;1.2摄影技术质量控制:查看废片率;1.3诊断质量控制。查看阳性率、诊断正确率等。2工作考核包括检查项目和人数,阳性率、诊断正确率、优质照片率、随访率、漏诊率、设备利用率等,各项均应严格登记,积累资料。3科质控组每月底进行一次严格考核,并记录在案。4坚持每天阅片制度,以保证报告诊断质量。5报告实行双签字,低年资住院医师报告由主治以上医师审核签发,疑难病例讨论后或由科主任医师核签发。二十、医学影像科受检者的防护制度1、医师应对X线检查的适应症与合理性进行评价,确定适当的检查方法,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检查诊断技术,合理使用X射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2、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检查操作技术,并根据被检者具体情况制定照射条件,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提高射线质量,减少被检者接受剂量。3、放射科必须建立和健全X射线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及病人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4、严格控制各种健康体检中的常规胸部X线检查;控制X射线检查的间隔时间,接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5、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特别是婴幼儿、少年儿童;不得使用有防护缺陷的X射线机进行X线检查。6、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确有必要者应做好周密的防护措施并行知情告知。7、科室必须配备受检防护用品,如腰系防护巾等。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
本文标题:CT室工作制度Microsoft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8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