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2015毛概复习资料1-5章重点考点细致考前突击
第一章第一节党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位置,这是党的历史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之后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中去的重要性,而就全党而言,是在延安整风之后。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根”——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阐述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1.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P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一、形成时期: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前期(1921-1935)形成标志: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功开辟二、成熟时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遵义会议以后)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继续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1945-1976)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原因(一)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二)中国革命两次反复胜利和失败的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三)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现实的土壤(四)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思想道路端正,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组成部分: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背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十三大,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十四大,形成“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体系。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以江泽民为主的代表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党的十六大,将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八大,将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P18)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过程:1、第二次国民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1930年,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2、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3、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借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4、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阻碍;6、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7、邓小平时期强调解放思想,江泽民时期弘扬与时俱进,胡锦涛时期大兴求真务实8、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二、《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即最本质的东西);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第二章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P34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P34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35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之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第二节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P382、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P38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P38-39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2)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3)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P39-40(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3)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5)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6)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5、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P41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8、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内容和特点?P43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9、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体现在?P43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的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10、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P431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P43民族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论联合政府》论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P43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P4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P4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的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P45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P46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P471、1928《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本文标题:2015毛概复习资料1-5章重点考点细致考前突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6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