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届高二下培优练习历史
1高二下培优练习历史(一)班级:姓名:1—25题各3分共75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导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源是A.政治上权力的不平等B.经济上平民处于受剥削地位C.平民易因债务问题沦为奴隶D.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A.国王与贵族B.贵族与平民C.贵族与奴隶D.国王与贵族4.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包括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属“恩荫”做官C.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D.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5.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B.从各等级公民中抽签产生C.由各等级公民轮流担任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6.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7.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A.俸禄制度的实行B.政府掌控着大量无主荒地C.三长制的推行D.新的租调制的实行8.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A.使调兵与统兵权相互牵制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C.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9.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2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10.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C露田又叫桑田,可以买卖D.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11.观察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1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阶级属性的是A.方田均税法B.募役法C.青苗法D.保甲法13.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统一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4.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否定血缘关系的改革措施有①按财产的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按地域划分部落③按公民大会的决议决定内政外交④按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15.从“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的规定中,看出北魏均田制的最大特点是A.计口授田B.劝课农桑C.授田可以买卖D.官民平等16.宋仁宗时,“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指官僚地主)所占”,对此宋代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均田制B.农田水利法C.青苗法D.方田均税法17.提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政治家是3A.商鞅B.范仲淹C.王安石D.康有为18.韩琦曾这样评价王安石改革中的一项新法:“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该新法是A.市易法B.青苗法C.募役法D.方田均税法19.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20.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21.下列对梭伦改革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B.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C.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D.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22.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是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③否定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④促进雅典的民主进程A.①④B.③④C.①③D.①②2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2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由此可见,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无奈②对北宋王朝的讽喻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④对田园生活的赞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4——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及结果。(5分)(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所及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7分)材料四(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摘自邓广铭《王安石》(4)据材料四,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王安石为实现富国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材料五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日知录·宋世风俗》(5)材料五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持这一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5分)5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AB两项都不全面,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对立,矛盾激化应该是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所造成的,所以排除AB两项而选择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走向民主化进程·雅典的民主化改革的原因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实行了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征收严重不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冯太后非常推崇“汉法”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选修一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背景3.B【解析】君主制被推翻后,实行了贵族政治。但由于缺乏民主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4.D【解析】根据课本知识,D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BC是庆历新政的内容,本题属于基础知识。5.B【解析】梭伦改革首创陪审法庭制度,规定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6.C【解析】试题分析:通过这一项法律,使得雅典公民积极参加党派争论,关心国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雅典城邦的民主风气。A、B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是通过划分财产等级制度实现的,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7.B【解析】略8.C【解析】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其目的在于牵制宰相对军事和财政的支配权。9.B【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理财方面,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是有所涉及。主要变现为强军和选官制度上。在选官制度上反对北宋的恩荫制,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物,但是因为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10.C【解析】略11.A【解析】试题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实现了北魏自身的封建化,故答案为A。商鞅变法未体现出B项内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均未体现出CD项内容。考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点评: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秦朝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秦国最终统一全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也是使北魏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统一了北方,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地贡献。12.D【解析】略13.A【解析】略14.C【解析】略15.A【解析】略16.D【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在唐朝后期已经被破坏而无法实施;BC不对,B主要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C主要针对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而非6题干所说的土地兼并问题;D符合题意,这是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考点: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17.C【解析】略18.B【解析】略19.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这有利于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设立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A符合题意。B不对,这不符合题干中商鞅变法的措施;C不对,两者都与土地兼并无关;D更不符合事实。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点评: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2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表现,BD两项是社会经济不发达的表现与题意相反,C项最早出现在元代,所以正确答案选A。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②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21.A【解析】略22.B【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这两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铲除贵族政治,发展健全民主政治。①仅符合梭伦改革;②仅符合克里斯提尼改革;均可排除。故选B。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点评: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
本文标题:2016届高二下培优练习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9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