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讲儒家文化(一)第一节儒家的产生及发展1、先秦儒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现代新儒学2一、先秦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主流和基本命脉的儒家学说,诞生于先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说文》:术士之称。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胡适称“儒”是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业。章太炎说,“儒”,原作“需”,求雨的巫师。可见,早期的“儒”是指巫、史、祝卜等方术之士。3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4(一)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殷商后裔,曾祖避宋乱迁鲁国,父孔叔梁纥(hé)为鲁陬(zōu)邑宰。三岁丧父,后随母住曲阜。少时,发愤读书,曾问礼于老子。5孔子的主要贡献:设教授徒,有教无类,开创私学传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述而不作,弟子记其言行于《论语》6孔子的学说:1、仁——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仁是道德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有道德的人必有“仁爱”、“爱人”之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72、礼——孔子倡导的人伦原则孔子认为“礼”是“仁”的需要,是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序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孔子的“礼”包含了等级观念,贵贱、长幼各守其礼,社会才能实现有序化。83、中庸——孔子的方法论“中庸”是孔子觉悟大道后得出的处理万事万物的方法论,即“中庸之道”。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常,经常性的原则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是一,以一贯之即“中”孔子赞赏尧的“允执阙中”,凡事把握“执中”的原则9除了“中”,孔子还提出“和”,他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主张要实现“中”与“和”需要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10(二)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三岁丧父,经历与孔子类似。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精神,著述《孟子》被后世列为《四书》之一。曾周游列国宣讲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11性善论——孟子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当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都会产生惊惧和同情。这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人的天性,故说“性本善”。12孟子语录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者无敌”、“舍生取义”“人皆可以为尧舜”14孟子的思想同样是道德的演化,是道、德、仁、义、礼的具体化表现孟子同样主张通过修炼改变人的品性,内养圣人之正气,外以王道治理天下附注:王:《说文》:“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字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谓之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15(三)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与孔、孟一样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周游列国,但同样不能如意。16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并用,吸收了法家的思想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反对贵族世袭制,提倡“尚贤”荀子认为天有常规,人定胜天1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孟子的观点相反荀子认为人的贪欲和自私是与生俱来的,故说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礼义法度来约束转化恶的本性,使其达到善的境界。评:性善与性恶之争反应了人们对本性的认识问题,就人出生以后,已落入后天(相对出生以前为先天),此时优点和缺点必然是共存的。如果以人的先天本性来讲,性善的成分要多于性恶。性善是儒家普遍的观点。18荀子是无神论者,他反对迷信,否定鬼神的存在荀子是战国末年儒家中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19二、汉代儒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武帝赏识,由此儒学“定于一尊”。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天人感应”,认为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理由是: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和五常成为调整社会伦理关系的思想基础。20三、宋明理学由于宋朝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将佛道智慧融入孔孟儒学,从而诞生了宋明理学体系。理学讲道统,本应称“道学”,把道、太极、天命、心、气、性、物等用“理”贯穿起来,故称为“理学”。理学以“道体”和“性命”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主静”“居敬”的“存养”为工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为圣”为目的。21朱熹的主要思想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的思想资源,构成了庞大的理学(唯心主义)体系。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太极理也,阴阳气也”;“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朱熹不仅认定“理”是至高无上的,而且充分认识到“人欲”是一切万恶的根源,因而提出“去人欲,存天理”,对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进一步推到了极点。22朱熹的成就: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朱熹的《四书集注》列为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23陆王心学:宋明时代,在学术上能与程朱理学相抗衡的是陆王心学,其创始人是陆九渊,集大成者是王守仁。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也”。王守仁的主要哲学命题是: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按现在唯物主义的观点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24四、现代新儒家新儒家原指宋明儒家,西方学者将民国以来的儒家称为“当代新儒家”。(一)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1、尊孔崇儒,以儒家学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继承和弘扬儒家学说;2、推重“心性之学”,注意自身道德修养,只有达到“内圣”,才能实现“外王”;3、主张“文明对话”与“文化中国”,把儒家文化纳入世界,平等对话,开放交流;4、“援西学入儒”,既认同儒学,又适应现代新潮,走融合中西、“返本开新”的特殊道路。25(二)现代新儒家的三代学人及思想简介1、现代新儒家第一代以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励为代表,在上个世纪初全盘西化思潮的冲击下,首先站出来捍卫儒学。“五四”时期,梁漱溟首先站出来反对全盘西化的片面和极端;熊十力融合西方思想、继承东方精髓,创造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致力于将儒家价值落实于宇宙人生层面,以期重现儒学的生机;以张君励为代表的“玄学派”在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中,针对“科学万能”的观点进行批驳。他认为,科学只在解释物理方面有效,至于更高层次的宇宙本体、人生道德的真实等,只能靠认识主体的直觉体悟。262、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传人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他们都是熊十力的弟子,“道统”意识强。1958年初,张君励与唐、牟、徐三人在香港《民主评论》杂志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宣言”,提出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他们把中国文化的未来放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大背景下考察,强调儒家道德思想和宗教精神对人类社会具有的普遍意义,它与现代科学、民主非但不矛盾,相反,科学与民主正是中国文化的道德精神自身发展之必然的内在要求,这是所谓“内圣”开出新“外王”。27这一代儒家学人,在1949年后,退居港台,或流域海外,苦苦支撑着“不绝如缕”的局面,对儒学在当代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3、现代新儒家第三代以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等为代表,他们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和“韦伯主义”(曾断言正是由于儒学导致了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提出“文化中国”的概念。28杜维明(哈佛大学教授)关于“文化中国”的运思:第一意义世界(或象征世界),由广义上的汉人所组成的社会,即西方所谓的GreaterChina,它涵盖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和新加坡地区;第二个意义世界是指中国本土和港、台、新以外的、散布并侨居于世界各地的由华人所组成的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太平洋地带乃至北美、欧洲、拉美、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第三意义世界是指和中国既无血缘又未必有婚姻关系,但和中国文化结了不解之缘的世界各阶层人士,包括学术界、媒体、企业、宗教、政府、民间机构以及与日俱增的国际友人。29杜维明不赞成“儒学复兴”的提法。他说:“所谓复兴,就可能把有些没有彻底清理的糟粕复兴出来。”他坚持“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这是相对于先秦时的第一期、唐宋时的第二期而言的。杜维明指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不能脱离多元文化的背景,不能抛弃道家、佛家这些丰厚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资源,同时,也不能离开“三个意义世界”中的所有中国人和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际人士。目前,新儒家的努力被学术界很多人认同,尤其是近年来得到大陆上的回响,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学术建树。
本文标题:3儒家文化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0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