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2016重庆高职单招语文试题知识点:文中内容的分析、筛选和概括【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1: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B、三四两句以凄凉景写寂寞情,“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C、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D、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2:下面对《陈情表》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表文写得情词动人,又十分得体。李密作为一个“亡国贱俘”,向新朝皇帝坚辞官位,如果措辞不当,很可能招祸。有鉴于此,李密反复申说祖母的养育之恩和本人终养祖母的愿望,同时还摆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使人感到他的陈情无懈可击。此外为防备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怀念蜀汉故国,又加说了“不矜名节”等语。B、本文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李密辞不赴命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达,陈述委婉,衷曲令人同情,章法摇曳多姿。“文贵曲折斡旋”,是根据说服的对象和要表达的内容需要而定的。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因而对本文的评价不宜过高。C、汉魏时期,散文出现了向骈体文过渡的趋势。骈体文要求表达方面的声韵美,注意句法整齐,渐渐发展为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四字句、六字句交互使用。这些特点在本文中可以窥见,像“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都是整齐的句式,中间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正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D、第二段中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次。3: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道难》一文中,连续三次出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每一次感叹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抒情、议论、描写的交替,奠定全诗的咏叹基调。B、“千古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联中的“怨恨”为全诗的主旨,以撩人的琵琶怨曲,烘托了昭君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这怨曲中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C、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D、《锦瑟》一诗,紧扣“思华年”展开。诗中回忆了昔日与妻子王氏双栖双飞如庄周化蝶般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思。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天下”不在乎国家大小,只要国君能够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归顺他。B、施行仁政要有“保民”意识,推行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占用农时等“养民”政策,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让老百姓温饱无忧C、教化百姓是施行仁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悌忠信等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立足的根本。D、孟子认为老百姓只要能有时间深耕细作,一家人温饱无忧,就会心向国君,哪怕武器再简陋,也能同仇敌忾而打胜战的。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2),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7: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描写下列人物形象的特点。①的项羽②的刘邦③的范增④的张良⑤的项庄⑥的樊哙⑦的项伯⑧的曹无伤老谋深算能屈能伸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足智多谋罪有应得临危不惧敌我不分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王彦超,大名临清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周祖平内难后,北征契丹,以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从周祖入汴。会军变,周祖革命,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未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据州叛,真拜彦超武宁宰节度,命讨之。彦超督战舰破其水寨,乘胜拔之。又与枢密使王峻拒刘崇于晋州,彦超以骑兵进,崇遁去,授建雄军节度。复以所部追贼至霍邑,贼步骑堕崖谷,死者甚众。显德初,刘崇南寇,命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从战高平。彦超自阴地关与符彦卿会兵围汾州,诸将请急攻,彦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锐,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翌日,州将董希颜果降。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躬冒矢石,数日之下,擒其守将安彦进,献行在。师还,诏率所部浚胡芦河,城李晏口。工未毕,辽人万余骑来侵,彦超击败之,杀伤甚众。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彦超为前军行营部署,败淮南军二千于寿州城下。吴兵水陆来援,谷退保正阳,吴人蹑其后。会李重进兵至,合势急击,大败吴人三万余众,追北二十余里。宋初,加兼中书令。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太平兴国六年,封分邻国公。七年,彦超语人曰:“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我年六十九,当自知止。”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禄。彦超既得请,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开宝初,彦超自凤翔来朝,与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俱侍曲宴。太祖从容谓日:“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知旨,即前奏日:“臣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行德等竞自陈夙昔战功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翌日,皆罢行德等节镇,时议以此许彦超。(《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权:暂时代理官职B、追北二十余里北:败军C、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斥:斥责D、时议以此许彦超许:称许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超识时务的一组是()()①乘胜拔之②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③奉表待罪④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⑤表求致仕⑥居处服用,咸遵俭约A、②③⑥B、③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彦超南征北战,作战善于谋略,机智勇敢,立下了许多功劳,深得君王的信赖重用。但他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B、王彦超在进攻汾州、石州时,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部署。既攻克了城池,又保护了士兵,充分显现了他的军事才能。C、王彦超面对太祖的问题,巧妙应对,既使太祖感到高兴,又让自己摆脱了窘境。第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二天还上表请求太祖处治自己“失言”的罪过,讨取君王的欢心。D、当太祖想“释兵权”的时候,王彦超心领神会,请求告老还乡。七十岁时又明哲保身,上表朝廷请求退休,过起节俭的生活。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译文:(2)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译文:(3)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国,臣之愿也。译文: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小题2】下列各组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廉耻(节选)明顾炎武(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2)吾观三代国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
本文标题:4-4伤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2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