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47-沈阳市科协-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1沈阳市科协推荐论文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内容摘要】新时期,政府工作和城市管理的重心向社区下移,社区科普工作成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着力点,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本文结合沈阳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着重围绕新形式下社区科普工作的思路调整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创新发展角度对社区科普工作教育应加强的主要工作提出了建议。【关键词】社区科普科学素质实践对策与思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社区居民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转变,使得城市科普工作的环境、对象、条件、领域不断发生变化,为社区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课题。一、社区科普工作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1、社区科普是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不容忽视的着力点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是适应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但我国在计划经济阶段,城市社区功能不完善,因而也是容易忽视的社会单元。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区的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政府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环保、卫生、福利、安全等社会功能逐步转由社区承载,“小社区、大社会”的特征越来越突出,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将转向社区,社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不可忽视。但我们传统的科普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关注企事业的较多,对社区这个层面投入的精力较少。随着城市建设重点向社区的转移,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直接影响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首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要求科普工作更应当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因而在科普对象涵盖面上要更加广泛,面向的人群体更加全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加快,社区人口正在发生新变化: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入快2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流动加剧,新兴城镇不断形成,城市外来人口不断向社区汇集。以沈阳市为例,2002年至2006年期间,就新增城镇人口20万人。从国家来看,按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的目标,我国城镇人口将以每年2000万的数量快速增加,到2020年将有1.5亿至2.2亿人口从农村陆续转移到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原来归由企业、事业单位管理的成员其单位属性逐渐减弱,“单位人”逐步演化为城市社会成员。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在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也大量进入社区,使社区工作的对象扩大。这一形势下,社区作为城市人口的聚居地,所容纳的社会人口越来越多,汇集的人群日益结构多样化。在社区开展科普工作,不仅使对象更加广泛,而且在一定区域内可以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范围拓展到农民、青少年、城镇劳动人口等更多的群体,避免出现“空白点”和“盲点”。其次,由于城市社区的系统性、社会性、群众性、地缘性、趋同性、自治性等特点,使城市社区的单元化特征非常明显。在城市社区中,社会资源丰富、人群结构包容面广、居民与社区关系紧密、居民的社会服务需求多样、居民利益趋同、居民响应程度高,这些特征使得科普工作的群众性、公益性特征与社区工作群众性、社会属性趋向一致,便于科普工作在城市的切入和开展。总之,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开展城市科普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要条件,展示了广阔空间。如果不抓住社区这个集中城市庞大人群的区域开展科普教育,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是极大的缺陷。2、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是提升城市科技实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广大劳动者科学素质状况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注重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夯实基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最显性的标志是以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及成果转化为龙头来提升城市科技实力,其前提是要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如果没有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提高,提高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就缺少源泉和动力,而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提高除了学校科技教育外,还必须依赖科普工作手段来实现。同样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离不开科技传播,离不开科技推广。提升科技实力的建设创新型城市还需要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很难想象在一个没热爱科学、关注科学、具有较高科学水平的公众群众的城市中,如何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在社区进行科普工作,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也将有利于城市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可以说,通3过科普,尤其是通过以社区为单位的科普教育工作来提高公众的科学思维、科学意识和科技素养,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前瞻性和基础性工作。3、社区和谐与否事关稳定大局,加强社区科普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极大。社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基础平台,也是各类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直接和敏感的区位。小到邻里纠纷,大到习练“法轮功”,从事封建迷信活动,这些问题多数集中在社区,群众集体上访往往在社区范围内进行串联,许多案件也发生在社区场所。特别是近年来城市人口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大,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这些人汇集在社区,给城市建设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如果社区的基础不牢固,党和政府抓社会稳定的压力就大。因此,社区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需要动用法律、宣传、教育、管理等多种手段,但绝不能忽视科学普及。近年来,一些城市通过社区科普工作,居民不仅提高了科学素质,文明程度也有了大幅提升。如沈阳市在社区科普大学教育中开设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生态环保等课程,不少社区居民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心理调节和法律手段来处理各类纠纷。不少社区干部和居民反映,社区创办科普大学后,群众上访告状的少了,社区风气变了,社区工作顺了。实践证明:社区科普工作搞好了,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就可以大大提高,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或者说,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对城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二、近年来沈阳市社区科普工作的基本实践近年来,沈阳市科协从地方实际出发,在拓展社区科普教育领域、丰富社区科普教育载体与形式,推动城区科普教育创新发展期上作了大量尝试。主要实践是:1、创办社区科普大学,在系统化、规范化科普教育上探索新模式。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社区科普工作上主要是采取向居民散发科普资料、举办科普展等科普宣传活动的办法,这种传统的科普宣传(活动),虽然对市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向群众传播某些科学知识的方式具有较大的随机性、突击性,收效甚微。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时我们感到,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拥有量的叠加,尤其不是某一方面知识累积结果;素质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定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人的科学意识、精神和能力。因此科学的普及应当重视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能力的全面性、完整性。2002年起,我们立足于持续提高社4区居民和科学素质,从课程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科学教育入手,以社区科普大学的形式,开设了饮食与营养、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科学健身等20多门类的专业课程,并陆续编印了四套(每套5册)社区科普教育系列丛书作为教材,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社区居民进行教学,首开了系统化科普教育的先河。通过这种形式,尽可能地让居民群众所受到的科普教育全面一些、完整一些,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质的稳步提高。从四年多的实践看,这种形式在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目前为止,已先后培训学员3万人,多数学员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所授科学知识,而且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2、打造社区科普文化,在科普工作的群众性和有效性上寻求新突破。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饱享物质需求后,自然转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开展社区科普,培育社区文化,成为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如何增进科普和文化的协调关系,我们一是加强科普在建设社区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配合社区科普大学课堂教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创办的全市182所社区科普大学分校中,70%以上的分校都把社区文艺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了科普合唱团、秧歌队、健身队、手工组、等文艺队伍,一些分校除经常组织群众性文艺、健身活动外,逢重大节日举办科普文艺晚会,寓科普于娱乐之中;二是与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与市财政合作,通过三年时间在200个社区建设高标准科普画廊2000多延长米,每两个月对画廊内容进行一次更新,以图文并茂形式进行科普宣传,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感受到身边的科普文化;同时编印《身边科学》系列图书4万多册免费发放到社区,在社区活动室建立科普角。三是将科普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各类科普竞赛活动,比如和大东区八王寺社区共同举办“走进特色家庭,品味精彩生活”市民论坛活动、“家庭营养配餐大赛”等,这样活跃了社区的文化,丰富了居民群众生活,延伸了科普的社会功能。3、开展“科普大篷车”和科普图书进社区活动,源源不断地为社区居民输送精神食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与提高,社区居民不光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愈加强烈,其中包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市科协从更新社区居民知识结构,满足科学文化需要出发,一直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供应工作。自2002年起,组织专家陆续编写了《饮食与营养》、《家庭用药》、《环境与生态》、《家庭教育》、《身边科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等20多种类的社区科普教育系列科普读物,印发40多万套免费向社区及社区居民发放,这5些科普读物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深受市民欢迎。此外,市科协利用中国科协、辽宁省科协的声像资源,向社区发放“科普大篷车”科普光盘2万套,并在全市20多个社区建立了“科普大篷车”节目直播室,为其配发声像设备,定期组织社区居民观看,收到了良好效果。三、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谋划与思考城市科普的对象多元化,对科普的需求更强烈,层次更高,内容更广泛。新时期城市科普工作要有一种开放的眼界,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当前,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原则之一—广泛性。指得是科普的内容、对象涵盖面要广、要大、要全,因为科普应当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就科普内容而言,目前的社区科普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也局限于某些方面)的普及,很少甚至没有考虑科学方法、思想、精神、能力如何普及;就科普对象来说,也仅局限于老、弱、病、残,而很少甚至没有开展对《科学素质纲要》中指出得科学素质建设四大重点人群中的三大群体——未成年人、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普及。权威人士指出“21世纪将是社区世纪”,社区的功能将不断地扩大和增强,社区应当充满信心地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将科普惠及全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原则之二—针对性。指得是科普的内容、方法、形式应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针对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惑,提升他们的素养。可能有不少街道社区科普工作者自以为这一原则坚持得不错,其实不然。人类对知识的需求是多元的、无止境的,并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需求将越来越广,我们不能将科学的普及仅仅局限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等极小范围,这是其一;其二,不同群体(人)有不同的需求,如何满足?其三,方法、形式、手段的单一、贫乏,也没有体现针对性。所以在这一原则上大有文章可做。原则之三—参与性。指得是所组织开展的科普活动具有群众可亲身体验、感受,参与式的、互动式的特点。纵观目前我们所开展的科普活动,绝大多数还是单向传输式的、给予式的,这就很难激发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实质性提高。实践、体验是获得真知、提高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科普创新的一大突破口。原则之四—主体性。指得是要让群众成为科普的主体,要通过我们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使群众能够自觉主动地追求科学、参与科普活动,自行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乃至成为科普的志愿者、宣传员。因为人的科学6素养的提高,只有通过内在的吸收、消化、积淀,外因固然重要,内因才是根本。例如:我们组织开展的百场科普文艺进社区活动,就是要
本文标题:47-沈阳市科协-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4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