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8、《出师表》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3、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学习设想: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即“先帝创业未半”的这篇,被称为《前出师表》。次年,他再次伐魏,又上书刘禅,通常称之为《后出师表》。2、“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即陈述衷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3、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趣说诸葛: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4、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2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5、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二、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殂()陛()以塞()忠谏陟()臧否()攸()祎()以遗()陛下咨()裨()阙()漏颓()桓()闻()达猥()危难()二十有()一年夙()驽()攘()彰()咎()诹()涕()三、通译全文,补充解释词句(边读边讲解,补充课本所未及,重在句意。)第一段:①疲弊:疲指人疲累;弊指衰败。这里指益州物力不足,疲弱困乏。益州虽然土地肥沃,但当时生产较落后,与魏、吴相对比较,地小兵弱,处于困乏的境地。②秋:指紧要的时刻。③诚,的确、确实。④宜:应当。⑤内:指宫廷。⑥外:泛指行政机构,包括府中军中边疆等,与“内”相对而言。⑦盖:副词,原来,用在诉述的开头,表示解释原因。⑧追:忆念。⑨之:代词,指先帝的恩情。⑩恢弘:发扬的意思,也作恢宏。但弘扬不可作宏扬。报刊上作“宏扬”,不可取。11、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菲:有薄的意思。“妄自菲薄”现常作成语用,指毫无根据地轻视自己。12、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13、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14、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15、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16、忘身:奋不顾身。17、报:报答。18、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19、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第二段:①不宜异同:不应当差异,异同,偏义复词,只取“异”义,意即“不一致”。②作奸犯科:做坏事触犯科条。科,法律条文。作奸犯科,今仍作成语用。③陟罚臧否:赏善罚恶。陟,提升官吏,对“臧”而言。罚,惩罚,对“否”而言。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④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⑤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⑥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第三段:①裨补阙漏:裨,增添、补益。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②简拔:选拔,简有“选择”、“分别”义。③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遗,遗留,给予,读Wè¡。④有所广益:文言中“有所”连用,“所”有指代作用,指代“所”后的对象,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所……”是“有”的宾语,习惯上构成了“有所××”(同一原理还有“何所……”、“无所……”)的固定格式,这种句式现在仍在使用。诸葛亮在另一文告中有“集众思,广忠益”的话,意义与此大致相同。成语“集思广益”即本于此。⑤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⑥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全句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第四段:①晓畅:精通,熟悉,动词。现多用作形容词,明白晓畅。②优劣得所:优劣指能力强弱。得所,各得其所,这里指用人因各人的才能高下得到恰3当的地方。③所:处所。第五段:①先汉所以兴隆也:先汉,即西汉,自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历210年。“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②后汉所以倾颓也:后汉从刘秀称帝起历196年。文中仅侧重于先汉之兴和后汉之衰的经验、教训,并非指整个先汉,后汉的全部历史。③倾颓:倾危衰败。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叹息痛恨:都是动词。痛,怨;恨,憾。⑤桓,桓帝刘志,宠信宦官单超,朝政败坏,陈蕃、李膺等上书进谏,反对宦官都被桓帝禁锢,史称“党锢之祸”。⑥灵帝刘宠,宠信宦官曹节,杀害陈、李。⑦贞:忠诚。⑧良:忠直。⑨所以:……的原因。第六段:①顾:访问,拜访。②倾覆:败亡、覆灭,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征刘表,表死,子刘琮降操。本来刘备依附刘表,随后进军当阳,曹操在长坂击溃刘备军。诸葛亮就是在这次失败后,前往东吴联结孙权,在赤壁大破曹兵。③苟全:指生当乱世,隐居不仕,保全自己。今有时用苟全性命,指偷生于世,义与“苟活”相近。④闻达:有名望、显达。闻,出名。⑤卑鄙:谦词,与今常用指言语、行为恶劣不同。⑥猥,也有卑贱意,这里作谦词。⑦感激:感动,激发,与今表示衷心感激有异。第七段:①效:实现、奏效。②庶:庶几,差不多。表示“接近于……”,期望,可以达到。③明:明智,指知人之明。④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夙夜:早晨与夜晚,语出《诗经》,《抑》篇有“夙兴夜寐”句,意为早起晚睡,现在已用作成语,形容勤奋不懈。⑤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刘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刚死去,诸葛亮对南方叛乱暂不加兵,对东吴采取和睦政策,第三年,亲自带军平南,国力渐渐富足,就整顿军备伐魏。⑥奸凶:指曹魏。第八段:效:意为任务。不效:不实现,不完成。四、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9)明确各方面的责任(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讨贼;对群臣,进言;对刘禅,自谋),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理解全文:在议论大事,叙述情况中,充分表露出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并以创业之艰,激励刘禅奋发图强。刘禅是君而无能,诸葛亮是臣而身为长辈。诸葛亮上表,在议论中导之以理,在叙述中动之以情,恭敬恳切,叮咛周至。此表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由其与刘禅的君臣关系、对刘禅的长辈身分、受刘备的知遇之恩与托孤之重任所决定的。五、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全班齐读。二、把握全文:1、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42、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3、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4、在这篇奏章中,他向后主提出了几条建议去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5、如果执行,会有怎样一个好的结果呢?6、全文回顾了哪两件大事?7、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8、第3、4、5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9、第6段写什么内容?10、第6段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11、第7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2、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3、本文是如何“寓情于议”的?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刘禅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其用意在于使刘禅比较容易地接受他的建议,从而达到规劝、告诫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当然,这也是作5者与刘禅特殊的关系之使然。14、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明确: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国家和国君着想。总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15、综观诸葛亮的精神世界,请评价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三、总结: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写法: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道:①道路。“中道崩殂”。②办法。“咨诹善道”。遗:①
本文标题:28《出师表》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5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