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5-1农业生产结构理论.
1第五章农业生产结构与粮食问题第一节农业生产结构概述第二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第三节粮食问题21、本章讨论农业资源的配置问题;2、产业结构之变动构成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3、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4、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均有赖于农业结构调整。3第一节农业生产结构概述一.农业内部部门的划分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三.农业生产结构的评价四.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性五.形成与变动的影响因素六.演变的一般规律4一.农业内部部门的划分1、种植业:指人们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采取栽培等措施,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植物性产品的生产部门,它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门。5粮食作物:谷物、豆类、薯类农作物经济作物:纤维、油料、药用、芳香、烟叶、糖类其他作物:饲料作物果、桑、茶6①粮食作物内部包括三大类:谷物、豆类和薯类谷物: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大豆、绿豆、红小豆、蚕豆等薯类:马铃薯、甘薯等7②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药用作物、芳香作物、烟叶、糖料、蔬菜、瓜类纤维:棉、麻油料: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③其他作物:饲料等④果、桑、茶8种植业经济的特点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是农业其他部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业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它依附于一定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科学技术在种植业中的研发周期长,增产效果具有不稳定性。种植业主要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种植业的专业化、革命化程度相对较低。92、林业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包括原始的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以及纯粹的人工林。10根据我国的生产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11①防护林我国最大的防护林项目是三北防护林。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营造。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全长大约7000公里。②用材林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制造一次性筷子的木材,相当于我国全年林木消耗总量的18%。其中很大一部分出口日本,每年我国出口日本一次性筷子225亿双,折合约200万棵成年树。日本自己国内的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自己市场所需的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而从中国就占其进口的96%。12③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饮料、药物、食用油料、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④薪炭林提供燃料为主的乔木林和灌木林,是贫困地区的主要能源。13⑤特种用途林在我国,特种用途林包括风景林、国防林、实验林、革命纪念地的林木等。14林业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低单位面积劳动需求量少生产周期一般较长林木的生理成熟期没有明显的界限,采伐时间伸缩性大,因此要保持生长量、蓄积量和采伐量之间的合理比例153、畜牧业通过动物养殖生产动物性产品的行业。养殖的对象主要是家畜和家禽。16畜牧业的特点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和资金投入具有连续性,而产出却具有间歇性畜牧业产品对流通要求高。鲜活农产品现代畜牧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社会化服务174、渔业是指养殖捕捞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以及海藻类水生植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部门18养殖:海水养殖:养殖对象主要有海带、紫菜、牡蛎、对虾、海水珍珠等。淡水养殖:如池塘养殖、湖泊养殖、河沟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等。捕捞:海洋捕捞:95%是近海捕捞,5%是远洋捕捞淡水捕捞:鱼虾贝等。19渔业的特点渔业生产与水域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渔业生产的饲料转化效率较高渔业产品的流通服务至关重要养殖渔业和捕捞渔业具有不同的特点20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对概念的理解注意把握以下几点:211、农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系以下数据是2005年河南省南阳、信阳、三门峡三个地区果桑茶产量的情况:(单位:吨)桑蚕茧水果茶叶南阳:4391265058666信阳:1534494639752三门峡:229918376022注意两点:必须在同一层次上描述生产结构,所使用的概念必须是并列的。一级结构反映的是总体情况,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只能反映一个侧面。232、农业生产结构是就一定地域而言的3、农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多类型的复合体系4、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动态性5、农业生产结构是质和量的统一“质”回答的是农业由哪些部门和产品组成;“量”回答的是各占多大比例。24区别几个易混淆的常用概念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农村产业结构251、评价的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与市场的供需状况相适应。(2)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3)符合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4)保证国家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利益,同各地区的局部性的、眼前的利益正确结合。(5)因地制宜地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三、农业生产结构的评价262、指标体系(1)反映农业生产结构状况的指标产值指标:产值结构用播种面积衡量:播面结构用土地占用情况衡量:土地利用结构用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利用结构用资金利用结构:资金投入结构27(2)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成本资金投入产出率(如投资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28(3)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农产品商品量及其构成农产品商品率主要农产品的人均消费水平29(4)反映生态效益的指标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发生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和水资源中有害物质含量30四、农业生产结构问题的重要性1、影响农业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2、影响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能否充分合理利用3、影响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关系能否充分发挥4、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能否按比例得到满足31五.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与变动的影响因素资料1农业总产值结构194919782006农业82.5%80%50.1%林业0.6%3.4%3.8%牧业12.4%15%32.2%渔业0.2%1.6%10.4%32资料206年河南湖南农业55.648.0林业2.65.3牧业36.237.9渔业1.27.133考虑:影响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与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41、自然资源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状况2、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会逐步提高,城乡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地会反映在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上需求变动→价格变动→调整生产→结构变动。353、人口的变化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有计划的人口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而且还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程度。365、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关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早人们就有这样的结论: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生变量,而技术创新则是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376、交通、运输、加工、商业等因素7、农业生产传统8、技术选择方向一方面,技术发展水平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程度,给生产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另一方面,技术的供给是一种多元化的结构,会导致技术进步在不同部门间的增长效用是有差别的38此为结构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从理论上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与变动的因素无外乎以上几种。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因素同时发挥等同的作用,因而在实际分析问题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9六、农业生产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农业生产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结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必将改变落后的、封闭的、自给的、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起商品性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40小结: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问题即农业生产资源配置问题;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41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经济结构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层次。2、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首先考虑市场的需求。3、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42三、简答题1、确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简述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3、论述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措施。
本文标题:5-1农业生产结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6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