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所以,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还是文明意义上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作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的人,并不是天生的;人所特有的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特性,也不是在生物遗传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从自然的人转变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社会文明的教育、熏陶,逐渐在思想中形成关于“人应当怎样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同自己联系起来,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应当怎样去生活,怎样在生活中待人接物,从而逐渐将那些外在于自己的、构成人类文明的传统、道德、习俗、规范、制度等,一步步转变为自己的自觉需要——作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觉的“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像动物那样只为自然本能所支配。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化过程——每个青年人都应当完成的精神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逐渐会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完成自己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构建。而理想则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孔子说过:“君子不器。”他认为,有学问的人,其头脑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空空器皿。没有理想的头脑,常常被比喻为“没有烛光的灯笼”。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导入:有人把大学四年生活概括为“大一迷惘,大二彷徨,大三心慌,大四奔忙。”在你们的大学生活中,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现象?【点评】一般来讲,在小学的时候你们的理想是上中学,到了中学,你们的理想就是一心想考上大学。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再苦再累也能忍受。然而,对于不少同学来说,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失落。有些同学一旦进了大学就好比船到码头车到站,感到天空似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面对这样的自由竟然不知如何度日,于是整天浑浑噩噩;还有一些同学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被世俗社会的价值要求和目标浸润着,既感到无奈又不去思考自己究竟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高考这一所谓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实现后,未来的路如何走?生命之舟将驶向何方?新的目标是什么?在哪儿?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旅游,分三组。第一组只说:跟我走,去哪里,有多远都不知道。第二组说明:跟我走,10公里远,走2小时。第三组说:跟我走,10公里远,每一公里有一个标志。结果:第一组走了不到2小时就有人叫累了,怎么还没到?究竟要到哪里去?有人不想走了。第二组走了5公里也累了,心想才走了一半呢,意志低落,垂头丧气。第三组走了6公里也有人喊累了,但走到第8公里时,情绪开始高昂起来,因为马上快到了。走到第9公里的时候,胜利在望了,大家欢快地唱起歌来,几乎是跑步前进。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目标在人的生活中很重要,要摆脱空虚无聊,就要树立一个目标。目标有大有小,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一个人所确定的目标越远大、越崇高,他的行为动力就越强烈、越持久,理想就象罗盘,引导着人生航船的方向,一程一程向前推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立志成材的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确定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如果我让你向前走十米,或是向后走十米,你非常容易完成任务,因为目标很明确。可是假如我只是让你走、不停地走,你就会有一种焦虑的心情,你就会2走得头晕。那是因为你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应该去哪。因此同学们要及早懂得确立人生目标,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懂得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引导。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所以,这方面的精神真空将导致青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案例】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杀人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他还说“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这是马家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没有理想的,也许并不只是马加爵一个人。【案例】陈果自焚事件说明什么?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在大家眼里可以说是一名好学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1999年发现她练法轮功,院里、系里多次帮助,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到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受其蛊惑,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走上自焚的道路?陈果事件引起高校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它暴露出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空虚与迷惘。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中出现了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模糊的令人堪忧的倾向。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化甚至迷失的现象,价值观越来越功利化。(80后、90后)所以,作为一门思想教育课程,有必要老生常谈,重申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思考】1、你的理想是什么?2、你怎样规划你的大学生活?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一)理想的含义“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孔子讲“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长远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织网与工人的纺织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甚至使建筑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在一定的劳动过程之中,这个观念地存在着的东西,就是人所特有的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构思和设计,理想就是人所特有的这种意识活动的产物。理想≠幻想、空想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空想:脱离实际,违背客观,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主观臆想3幻想:(1)不切实际的空想。(2)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目前没有足够的根据和实现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就有实现可能的想象,如科学幻想。幻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有些幻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有些则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想象,如科学幻想,只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就有实现的可能。当一种幻想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具备实现的可能时,就是理想。古人曾有“嫦娥奔月”的幻想,今天航天飞机、宇宙飞船把人送入月球、太空,幻想变成了现实。当幻想脱离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时,便是空想。理想、幻想、空想在形式上都是主观的,都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一种想象。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可能实现的,幻想的内容是对客观的超越,而空想的内容则完全是主观的。如果靠空想度过一生,将一事无成,贻害终生。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可以有幻想,但不要空想。(二)理想的特征1、现实可能性: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理想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高于现实,但同时也根植于现实。如果说,理想是种子的话,那么现实的社会基础就是培育种子的土壤。理想虽然是未来的事,但是这个未来的美好种子却要埋在现实的土壤里。就像崭新的社会主义却是在资本主义的母体里孕育出来一样,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母体里孕育出来的。如果种子对土壤有严格的选择的话,那么反过来土壤对种子的要求也是毫不含糊的,什么样的土壤播什么种,长什么苗。例如,奴隶社会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打电话和坐飞机的事。电话对他们来说是神话,坐飞机对他们来说就等于做梦。这就启示我们,理想如果离开了现存的社会基础,就成了空想—幻想—梦想,它们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个人来说毕竟与可能实现的人生理想相距太远。2、超前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它高于现实。理想是关于未来“应怎样”的设想,而现实是现在实际“是怎样”。事实与应当、“是怎样”与“应怎样”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理想是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而且生活在对未来的追求之中;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设计蓝图不断地推动着现在的变化,改造着现实。理想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将来如何如何……”。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同时,与现实相比,理想是更为美好的。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与理想相比,现实则显露出其缺陷。正因如此,理想对人们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吸引着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断地改造现实,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3、具体历史性(差异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理想进行各种调整。理想的差异性,或者说理想的多样性,首先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亲亲尊尊,依礼而行的差序社会。封建士大夫向往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劳动人民向往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小农生活理想。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则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其次,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各种调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个人理想也许是做一个歌唱家,到了青年时期其理想则可能变成了做一个文学家,4成年以后,其理想又可能会变成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想,这些都是正常的。4、实践性:真正的理想不只是对未来目标的主观想象,它要变为现实还要人们在实践中付出自己的主观努力。(三)理想的本质: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人生理想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的主动性、目的性的追求和行为特征表明:作为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四)理想的类型1、从时间角度看,可分为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近期理想:较短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长远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2、从理想的主体划分,人生理想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指一定社会的阶级或个人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想,包括对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向往的社会制度。◆社会政治理想:这种理想涉及的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道德上的等方面的美好设想并加以追求,鼓舞仁人志士和人们去为此奋斗,前仆后继,并加以阶级斗争的形成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更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古今中外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构想大体有:中国: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进;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系,即使对“鸡犬相闻”的“邻国”(实际上是邻村),也“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
本文标题:3第一章理想信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9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