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寓言故事一、实践及其特点(一)什么是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提示】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思考问题、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某某老师讲课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航天专家研制“嫦娥五号”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教育实践判断: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就是实践。人的活动——A、动物性的本能活动B、社会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教师讲课农民播种青藏铁路运行青藏铁路施工现场讨论:为何修建青藏铁路?这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从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设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修建青藏铁路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有目的有意识)(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受历史条件制约)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否矛盾?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意识根源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二者是不矛盾的。点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归纳: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实践。判断:实践既是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实践的性质:主观见之于客观。既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是二者的统一。(一)什么是认识(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认识形成的过程: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器官抽象思维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二)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667年,法国御医詹恩·丹尼斯把240毫升羊血输给了一名垂危的年轻患者,获得成功。一个半世纪之后,英国伦敦的妇产科医生简姆·勃兰台尔,面对很多产妇因大出血死亡而束手无策的惨景,又进行了一系列输血试验,他发现狗与狗之间的输血是成功的,而羊与狗之间的输血则造成死亡。1818年,他发表了这篇试验论文。其后,他用健康人的血给8名大出血的产妇直接输血,有4人得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提示】(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认识从哪里来?认识的来源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直接经验获得认识的途径间接经验输血治疗这种方法就很快传开来。欧洲很多国家开始使用这个方法输血治病。勃兰台尔这一工作使输血又复兴起来。但这种方法传到欧洲一些国家后,多数病人输血后死亡,或者出现严重输血反应,于是输血的尝试又停滞了下来。大量的失血可以断送人的生命,而把一个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失血人的同时,同样也可能使人送命,这种矛盾的境地一直困扰着人们。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提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法国御医詹恩·丹尼斯第一次输血成功后认为可以输血治病。后来他又给几个病人输了羊血或牛犊血,并不解其因地记录了输血后病人有排黑色尿的现象。第二年当他为第四个病人进行第三次输血时,病人在输血时当即死亡。输血事故轰动了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丹尼斯因“误杀罪”曾一度被投入监狱。法国议会断然宣布禁止输血。英国皇家学会也宣布,不赞成输血。从此,输血的尝试中断了近150年之久。法国御医丹尼斯的认识是否正确?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成功↓↑认识─────────→实践…结果↑↓∣失败↓↑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不相符说明:(1)客观事物本身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2)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提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验,1901年,奥地利兰茨坦纳正式宣布:人类有三种血型,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而产生的凝集,是导致输血反应的真正原因。只要输血前预先测定血型,选择与病人相同血型的输血者,就可以保证输血的安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血型实际上存在A、B、O、AB四种。1930年,兰茨坦纳由于发现血型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医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为输血奠定了基础,它使亿万人通过输血获得了新生。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助教Landsteiner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公式:实践——认识——实践行——知——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提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既要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2.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③④D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5.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B6.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D7.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A8.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要按客观规律办事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C.信息技术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10.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
本文标题: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0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