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粒子的类型,要能区别粒子辐射、电磁辐射,放射医学关心的电磁辐射是什么?粒子辐射:通过消耗自己的能量传递给其它物质,主要有:α、β、负π介子和带电重离子。电磁辐射:是以互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变化而交变震荡,形成向前运动的电磁波。如:x、γ、微波、红外线波和紫外线都是电磁辐射。放射医学关心是:生物学效应(此题不确定)2、辐射引起生物分子损伤,主要是通过形成什么?脂质过氧化物参考(脂质过氧化作用是由于氧自由基攻击了生物膜磷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引起,形成脂质过氧化物从而对细胞造成损伤(如LPO)。3、辐射引起的DNA断裂的特点。1)单链断裂与双链断裂的比值;DSB约为SSB的1/10~1/20;SSB由一个自由基攻击引起;DSB必须由两个以上自由基引起;一定能量的射线所产生的SSB和DSB有一个大致的比值,但比值不是恒定的。2)LET对链断裂的影响:各种射线对链断裂效应的顺序:中子>γ射线、χ>紫外线;SSB与DSB的比值与LET的高低有关。随着LET的升高,SSB减少,DSB增多。3)氧效应对链断裂的影响:氧效应可增加链断裂的程度:主要原因是氧效应可增加羟自由基的产生;4)DNA链发的部位:剂量不同,DNA碱基发生断裂的概率亦不同。当剂量<10Gy照射时,碱基断裂顺序G>A>T≥C。当剂量>40~80Gy照射时,碱基断裂顺序T>G>A≥C。5)DNA链断裂与细胞辐射敏感性;DNA的断裂程度与辐射敏感性有关;不同哺乳动物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异,平均致死剂量(D0)亦不同。4、DPC的特点DNA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参考(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cross-linking,DPC):DNA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5、辐射的穿透性,会比较射线传能线密度大小的比较(1):软β射线、低能量X射线:穿透能力弱;(2):硬β射线、γ射线、高能量X射线,穿透能力强X-ray,Gamma3.5Electrons(Betas)3.5Alphaapprox175Neutrons-thermalapprox5-0.01MeV53-0.1MeV175-0.1-2MeV53-2MeV-20MeVapprox23参考(软射线:能量低、电离密度高、穿透能力弱、皮肤浅层组织吸收,易引起表层组织损伤(软β射线、低能量X射线)硬射线:能量高、电离密度低、穿透能力强、达深层组织,最大剂量在皮肤3-5cm深度,易引起深层组织损伤,而皮肤表面损伤所需要的剂量就较大。(硬β射线、γ射线、高能量X射线)6、熟悉剂量存活曲线“单击曲线”。指数“单击”曲线细胞的存活分数为辐射剂量的简单函数见于病毒或酶的灭活,以及少数哺乳动物细胞的杀灭属于单击单靶模型。D37的倒数即为存活曲线斜率D37:引起细胞(或酶分子)63%死亡(或失活)的照射剂量7、紫外线引起DNA损伤的特征性改变二聚体形成是紫外线照射后胸腺嘧啶自由基加合而成;是紫外线照射引起DNA的特-2-征性改变。8、细胞周期的辐射敏感性;不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的比较细胞周期的辐射敏感性(放射敏感性:MG2G1S早S晚)不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的比较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敏感性规律:一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其细胞的分裂活动成正比而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人体各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顺序:1)高度敏感组织: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和胚胎组织。2)中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组织。3)轻度敏感组织:CNS、内分泌腺、心脏。4)不敏感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结缔组织。9、亚致死性损伤和潜在致死性损伤的特点亚致死性损伤(SLDR):照射后经过一段充分时间能完全被细胞修复的损伤。亚致死损伤是指细胞接受辐射能量后所引起的损伤不足以使细胞致死,如果损伤积累起来,就可以引起细胞死亡。但若给予足够的时间,则细胞有可能对这种损伤进行修复,称SLDR。与DNA单链断裂修复有关。验证:分割剂量照射潜在致死性损伤(PLD):照射后,在一定条件下损伤可以修复。潜在致死损伤是指照射后细胞暂未死亡,但如不进行干预,细胞将会发生死亡。假如改变受照射细胞所处状态。例如置于不利于细胞分裂的环境中,则受损伤细胞可得到修复而免于死亡,称PLDR。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有关常用方法:密集抑制稳相细胞培养法10、细胞存活曲线上,Dq、D0、n、D37的含义“多靶”或“多击”曲线D0值是细胞的平均致死剂量,剂量存活曲线的直线部分斜率的倒数。D0愈小,斜率愈大。D0值大小代表细胞放射敏感性的高低从存活曲线对数坐标0.1和0.037各作一条与横坐标相平行的线与曲线相交,从这两个交点分别作垂直线与剂量轴相交。相交点剂量之差即为D0值,多在1~2GyDq值准阈剂量(quasithreshoulddose)细胞积累亚致死性损伤的能力,与损伤修复有关。克服肩区所需的剂量由纵坐标1.0处作一条与横坐标的平行线,与外推线的交点在横坐标上投影点的数值即为Dq。多在0.5~2.5Gyn值代表细胞内靶的个数或所需击中靶的次数将直线部分外推与纵坐标相交点的数值即为外推n值(extrapolationnumber)多为1~3D37值引起细胞(或酶分子)63%死亡的照射剂量D37=D0+Dq单靶单击时,剂量存活曲线无肩区,Dq为0,此时D37就等于D011、G1期阻滞中最重要的分子-3-G1期阻滞中最重要的分子:p53、p21、Gadd45、ATM基因12、熟悉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影响熟悉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因素:1、射线种类:损伤随LET的增大而↑.2、剂量率:正常细胞剂量率效应明显,总剂量一定时,剂量率越低,照射时间越长,生物效应就越轻。3、氧效应4、辐射增敏剂5、辐射防护剂6、增温13、骨髓内的血细胞辐射敏感性顺序骨髓内的血细胞辐射敏感性顺序:淋巴C红系C(原红、早幼)粒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单核C巨核C14、辐射后免疫反应的表现辐射后免疫反应的表现:造血功能障碍、免疫活性细胞的减少、抗体形成抑制或紊乱,细胞因子以分泌增多为主者。15、造成女、男性永久不育的单次急性照射剂量男,3.5~6Gy;女,2.5~6Gy16、胚胎宫内发育对辐射最敏感的阶段植入前期(受精卵着床前)17、生殖细胞的敏感性的描述很低剂量(25mGy)的电离辐射即可明显增加生精细胞的凋亡,且以精原和精母细胞为主;有剂量依赖关系但不呈线性。精原细胞最敏感,其亚型敏感性为:BA1~A4InA卵母细胞的敏感性随年龄、种属、染色体构型及卵泡发育阶段而异:40岁后女性的原始卵泡极易被射线迅速杀死。18、低水平辐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刺激抗体形成:可刺激抗体形成,且这种抗体刺激功能与动物原先的免疫状态有关。2提高淋巴细胞反应性:3抗肿瘤的细胞毒作用增强:可能是通过激活免疫活性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4刺激细胞因子分泌:是低剂量辐射增强免疫功能的重要表现。19、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放射病的概念1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2在数周至数月内,累积照射剂量大于1Gy,剂量率小于急性放射病而明显大于慢性放射病,临床以造血功能再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0、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分度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21、急性放射病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急性放射病感染的特点、抗出血最好的治疗方法、急性放射病造血恢复的敏感且易检测的指标:诊断分为两部分:早期分类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尤其是照射史;初期症状和体症;实验室检查。特点:早期:口腔G+球菌为主: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晚期:G-杆菌为主:肺炎,尿路、肠道感染;乏炎细胞性的炎症反应,红肿不明显,而出血坏死严重,渗出少。抗出血:药物:以新鲜的PIT悬液为佳;时机:PIT<5万/mm3时;用法:每2~3d一次,每次PIT的量应在1~3*10^11以上,连续3--5次。急性放射病恢复期的网织红的增加明显,是观察急性放射病的造血恢复的敏感指标。22、经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直径在多大范围,对机体的损伤最大分为气态、气溶胶、或微小粉尘,吸收多少取决于溶解度和颗粒的大小。d>1µm:大部分阻滞在鼻咽部、气管、支气管内,危害居中;0.01µm<d<1µm:大部分沉积在肺部,危害最大;d<0.01µm:自由出入呼吸道,危害较小。23、放射性氡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排出体外(课件没有,网上介绍:氡泉浴的时候,氡和它子代产物沉着于人体皮肤表面,形成一种“活性膜”,继续蜕变病放出射线,对人体起作用。浴后经3—4小时才消失。吸入体内的氡气排出体外也很快,经过2—3小时就大部分从肺排出,其子代产物则经泌尿道和消化道排出。因此,泡氡温泉后氡不会积累在人体中。建议解读为:吸入放射性氡后,大部分很快经从肺排出,其物理衰变的子代产物则经泌尿道和消化道排出。)24、放射性核素体内分布特点相对均匀性分布:3H、14C、40K;选择性分布:131I(甲状腺)、232Th(肝脏)、45Ca,90Sr(骨骼)。25、有效半排期的算法有效半减期(effectivehalf-time,Te):体内放射性核素沉积量经放射性衰变和生物排出使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即有效半减期。算法:Te=Tp×Tb/(Tp+Tb)26、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体内污染检测(放射性监测):最有价值-4-27、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治疗消除体表沾染、减少吸收、加速排出、综合对症治疗28、皮肤放射性损伤是如何引起的,影响皮肤放射损伤程度的最主要因素,各度急性皮肤放射性损伤的β射线照射剂量及损伤的部位①;②射线的种类和剂量(最主要)、剂量率与间隔时间、受照面积、生物因素、理化因素;③1度脱毛大于3Gy;2度红斑》5Gy;3度水疱》10Gy;4度溃疡坏死》15Gy;④病变多在身体裸露部位29、慢性皮肤放射性损伤分型慢性放射性皮炎:最常见硬结性水肿晚期放射性溃疡放射性皮肤癌:最严重30、辐射致癌理论的理解理论包括三条:基因组DNA损伤是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肿瘤的单细胞起源说肿瘤发展的多阶段说记住:辐射是全致癌剂31、单位照射剂量引起的ERR是什么?因果关系已经确认,为确定辐射防护方案,以便给出不同剂量照射后癌症增加的绝对值应用什么指标?(1)单位照射剂量引起的ERR:ERR系数(相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系数)。(2)EAR常用于关系已经确认,为确定辐射防护方案,以便给出不同剂量照射后癌症增加的绝对值。32、《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规定诊断为放射性肿瘤的PC值要求PC》50%者可判断为放射性肿瘤。33、放射性白内障的相关内容:如何发生、特点等放射性白内障(radiationcataract)是指由X射线、γ射线、中子及高能β射线等电离辐射所致的晶状体混浊。临床特点:剂量与效应的关系、辐射致白内障的潜伏期、年龄的影响、射线引起晶体混浊的形态特点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熟悉):白内障的发生率和照射剂量有关,且依射线的性质而异。X射线和γ射线引起的白内障剂量最低,一次照射2Gy以上,分次照射4Gy(3周--3月)或5.5Gy(3个月以上)。中子导致的白内障比X射线和γ射线多,中子损伤的累积作用强,分次照射与单次照射效应相似。快中子引起的白内障的剂量是0.75Gy~1.0Gy。辐射致白内障的潜伏期(熟悉):受照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最短可到6个月,最长可到35年,平均为2~4年。年龄的影响(熟悉):晶体混浊的发生和年龄有一定关系,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白内障发病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青年人则更敏感。可能是因为眼晶状体的分裂增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的缘故。晶体混浊的形态特点(掌握):早期主要是晶体后囊下皮质中轴区出现灰白色空泡、点状、线状等混浊的堆积,继之以环状,晚期形成盘状混浊。由于光反射并有彩虹点,如继续发展下去,则前囊下有网状混浊及空泡。当晶体混浊比较明显时,临床上称为放射性白内障。34、公众成员或职业工作者,人类受射线照射后的遗传危害概
本文标题:放射生物学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4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