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4年高考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备考笔记新人教版必修2
1【名师整理】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笔记(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以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知识整合】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春秋初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②、许多私田出现;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A、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C、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形成:春秋战国。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2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E、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1)经济思想:以农为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①、冶金业A、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B、冶铁技术: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②、制瓷业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棉纺业: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历程1、商业的兴起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2、商业的繁荣宋朝: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3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古代商业发展特点: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2、清朝发展: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阻碍因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具体表现在: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2、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3、推行的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对外贸易。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①、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巩固了封建统治。②、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2、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5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荷兰殖民扩张①、主要方式:进行海外贸。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国际金融中心③、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2、英国的殖民扩张(1)、过程:①、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②、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2)、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③、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3)、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3、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①、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②、对殖民地国家:A、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③、对世界: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B、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三、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①、前提: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②、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妈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资产阶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⑤、市场: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①、
本文标题:2014年高考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备考笔记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6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