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6年山东大学哲学考研中国近现代哲学史总结
版权归学文教育所有翻版倒卖必追究法律责任12016年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史中国近现代哲学史部分总结——本文作者:山大哲学考研教研组1、绪论(一)近代中国哲学的社会文化背景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近代中国在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和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古代的新特点。他们在寻求救国之道的时候,大量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于是,形成了“西学”对“中学”,“新学”对“旧学”的中西古今文化的尖锐斗争。此时,还出现了东西文化问题的论争。(二)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与阶段首先,历史观问题成为近代中国哲学最敏感的问题。龚自珍、魏源率先提出改革、变古登主张,王韬和郑观应则主张在经济和政治上学习西方,但他们始终未能超出“器可变,道不可变”的传统观念束缚。其次,本体论问题成为近代中国哲学基本的问题。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先后传到中国,引起中国思想家哲学家的关注。康有为、谭嗣同用“星云”、“以太”说明中国古代的本体“气”,严复运用牛顿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建立近代哲学体系,章太炎将“以太”“阿屯”看做最基本的物质实体,孙中山将“以太”翻译为“太极”。这些本体论均把自然科学概念直接纳入到哲学之中,表现出哲学科学化和实证化的倾向。后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学”和金岳霖的“道论”,使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构建走向成熟。再次,认识论问题在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严复介绍经验主义,注重实验科学与归纳逻辑。章太炎强调“心有征知”的认识原则,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的认识主张。到新文化运动后,胡适提倡实用主义,梁漱溟倡导生命哲学,熊十力强调科学与逻辑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近代中国哲学,由充分成熟的古代形态,经历短暂的近代形态展开,迅速进入现代形态。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变化。版权归学文教育所有翻版倒卖必追究法律责任22、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2.1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2.1.1龚自珍的“改革”主张与“心力”论首先,借用今文经《春秋公羊传》的思想资料,揭露了清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并把春秋时期划分为“有传闻世、有闻世、有见世”,进而对公羊三世说加以改造,提出每个朝代的历史都经历“治世、衰世、乱世”三阶段。清王朝进入衰世,特征是:贫富对立、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其次,分析了清王朝衰败的原因。首先是科举制度,其次是用人论资格的制度,最次是君主专制制度。把各级官吏训练成听命于主人的奴仆。最后,提出“更法”的主张。龚自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改革”的人。一是,他看到了“众人”的力量,肯定了众人创造世界的作用。二是,“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肯定了“自我”是众人的主宰。三是,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把变革现实的力量归结为“心力”。2.1.2魏源的“变古”思想与知行观(1)变古思想魏源对矛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认为事物都是出于矛盾斗争中发展的,同时,任何事物发展到顶点,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在矛盾转化中,魏源十分注意人的能动作用,认为“人定胜天”。以此矛盾为指导,魏源提出“变古”思想。他认为“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于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于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于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于今日之物。”,因此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出思想。(2)知行观魏源在认识论上,提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认识主张,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他认为生而知之的圣人根本不存在,要了解西方就要去西方亲自考察。但是,他与龚自珍一样,夸大了“心”的作用,认为“万物备我,则为大知大觉”。其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2洪秀全、洪仁玕的农民变革思想洪秀全的农民变革思想版权归学文教育所有翻版倒卖必追究法律责任3洪秀全主要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形成了以神学形式出现的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首先,洪秀全宣称只有“皇上帝”才是唯一真神。与其对立的是阎罗妖。这意味着正义和邪恶势力的搏斗,代表中国农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对抗。洪秀全认为,皇上帝终究能够战胜阎罗妖。其次,洪秀全主张打到“皇上帝”以外的一切偶像,对封建统治者长期崇拜的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孔子学说是封建统治者全部罪恶的根源。再次,洪秀全反对从彼岸世界去追去天国乐土,主张通过农民群众的武装斗争实现这一理想。并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空想社会主义主张。最后,洪秀全的变革思想也有局限性。一是,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强调皇上帝的至高无上性。二是,具有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又表现出严重的帝王思想、等级观念。三是,洪秀全所构想的人间天国,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绝对平均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其思想的局限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迅速建立现代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私人采矿。其次,《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将太平天国的君主政体加入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内容。再次,《资政新篇》提倡建设近代文明,改革传统的观念意识和风俗习惯。总之,《资政新篇》的思想特点在于“革故鼎新”,其力图描绘带有资本主义特点的“新天新地新世界”,即通过革命变革,改变旧事物,创造新天地。洪仁玕突破洪秀全的农民运动思维,将改革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3王韬、郑观应的改良主义思想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批致力于“自强新政”的洋务派。他们形成了19世纪70-90年代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版权归学文教育所有翻版倒卖必追究法律责任4王韬、郑观应等人。王韬的“变古以通今”思想王韬是中国近代对西方资本主义有较多了解的知识分子,他明确提出“变古以通今,势也。”的主张,认为“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变革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首先,在经济上,反对洋务派垄断新式工商业,要求发展民族资本,利用自然之利、人工之利和商贾之利来共同发展民间的工商业。其次,在政治上,主张“君民共治”,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认为圣人治理国家和百姓治理国家都有弊端,要君民共同治理。再次,在文化上,强调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最后,王韬认为种种改革只限于“器”,不涉及“道”的内容。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要变的,而孔孟之道是不能变的。郑观应与《盛世危言》郑观应不仅要求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在政治上更加明确提出君主立宪政体。他批判封建主义顽固派对“西学”的仇视,指出洋务派知识学习西学之“用”,并没有学习西学之“体”。他认为西方的“富强之本”在于民主制度和议院任命权利,这样能够做到人尽其用,地尽其利。但是,他与王韬一样,虽然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富强”之本,但是还是认为器变道不变。3、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他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旧文化,形成“新学”对“旧学”,“西学”对“中学”的尖锐斗争。3.1康有为的哲学思想本体论——元气说康有为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是“元”。他认为“元为万物之本,人与天同本于元”,进而说明“元者,气也。”即元就是元气,是构成天地的始基。他接受拉普拉斯的幸运假说,用瓦斯来解释气的概念。但由于他对自然科学了解的是十分肤浅,对“元气”的解释又带有传统哲学的思辨性,因此他无法正确说明物质与版权归学文教育所有翻版倒卖必追究法律责任5精神的关系,继而得出“物我一体,无彼此之界”的结论。认为一切都是由于人的“不忍人之心”,于是使“元气”从科学进入了玄想。影响近代思想家走出哲学与科学统一的思维定势。“全变”的进化论康有为提出了“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事物实凝固不变的。同时认为事物都处在矛盾对立斗争之中,这种对立和斗争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他的这一观念冲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观念,为变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变法而强,守旧而亡”,因此,他的全变包括变器,学习西方技术;变事,发展工商业;变政,改变政治体制;变法,变封建为资本主义制度。康有为的“全变”思想,完全提出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三世进化”的历史观《公羊传》中所记载的“三世”——“所见世”“所闻世”和“所传闻世”,是孔子提出的三个循序渐进的历史阶段。而他的“三世”大体是这样的:“据乱世”是君主专制,“升平世”是君主立宪制,“太平制”是民主共和制。康有为肯定社会历史是循着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的普遍规律前进的,中国的历史发展也必然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再进而变为民主共和制。康有为依据学到的西方进化论科学知识,把两者综合起来,把进化论灌注到“公羊三世”说里,较彻底地冲破了公羊学的历史循环论,他认为历史不是一治一乱,周而复始地循环,而是有一个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不是返回到太古,而是走向未来。人类真正美好的理想社会不在太古“三代”,而在未来的“大同”世界,康有为认为,由“据乱世”至“升平世”再至“太平世”只能是“循序渐进”的,而不能超越。康有为的历史观也有局限性:一是,没有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二是没有说明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三是,没有说明飞跃在历史进程不同阶段转变中的作用,把大同社会看做是未来的,遥远的和难以达到的。3.2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以太”即“仁”的自然观谭嗣同自然观的基本范畴是“以太”与“仁”,他力图把两个范畴融合起来,版权归学文教育所有翻版倒卖必追究法律责任6构建新的哲学自然观。“以太”是经典物理学的重要概念,谭嗣同把“以太”作为新的物质概念,以其为基石,建立自己的自然观。“以太”是原质之物,即是不可再分的,不生不灭的,无所不在的基本物质。世界统一于“以太”,因此谭嗣同对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进行了规定。但是,他却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他认为“以太“与精神性的“仁”、“心”具有相似性,这样,谭嗣同的“以太”说又转变为“心力”论。“冲决罗网”的历史观谭嗣同的历史观也存在矛盾,他一方面承认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变化日新,主张比较激进的社会改革,另一方面又设想融合、取消矛盾,希望以此来冲决封建网罗。他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社会的普遍法则,提出“道”随“器”变化发展,这里“道”指社会制度,器指社会。以这种历史观为依据,谭嗣同倡导变法维新,认为中国达到“唯变法可以救”的程度。由于谭嗣同看到历史发展的动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于主观在规范事物时加上的。因此,主观上排除了矛盾,就会消除事物的矛盾。因此,他把“心力”看做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谭嗣同的冲决网罗只能诉诸“心力”解决。3.3严复的哲学思想“质力相推”的科学自然观严复非常重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他根据自然科学知识,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了说明。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气”就是经典物理学所讲的“以太”。他认为“以太”包含经典物理学对“气”的解释,如吸引力和排斥力等,这样,他为这一古老哲学范畴赋予了新的科学内容。严复接下来认为宇宙演化的形式有二:一是“翕以聚质”,指质点在相互间吸引力的作用下集聚起来形成物体;二是“辟以散力”指质点在集聚过程中产生的光热等能量的散发。他认为动植物乃至人类都由此演化而来。严复的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哲学具有启蒙意义。一是,他的科学自然观反对宗教神学的造物主和上帝。二是,他的科学自然观客服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把元气与仁、以太与心力相混杂的矛盾,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完全近代意义版权归学文教育所有翻版倒卖必追究法律责任7的科学宇宙观。“心体为白甘”的经验认识论他吸取了西方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和现代的实证主义,提出自己的经验认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严复承继了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白甘”相当于洛克的“白板”。在他看来,人的主观像一张白纸,全靠实际经验涂上各种色彩。科学知识都是实际经验的总结。接着他用先验论来论证人获得实际经验的过程,即知识在物与感觉之先就存在。其次,严复重视西方逻辑学,特别是培根的归纳
本文标题:2016年山东大学哲学考研中国近现代哲学史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7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