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年春季学期《古生物地史学》在线考试(适用于2016年6月份考试)
2016年春季学期《古生物地史学》在线考试(适用于2016年6月份考试)一、填空题1古秦岭洋2固着底栖3海洋4北高南低5晚震旦6游泳7渐变成种8趋同9笔石10剥蚀11单柱型12加里东运动13是否存在生殖隔离14水螅型15地层学二、名词解释1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在垂向层次上依次叠覆2指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3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4研究地层顺序及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建立其地层系统和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在此基础上,研究地层的物质特征(物理和化学)、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环境等5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6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岩石圈(lithosphere,海洋下约70km厚,大陆下约120~150km厚)被各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洋中脊mid-oceanicridge、海沟oceanictrench、转换断层transformfault、活动褶皱带activefoldbelt)分割成刚性的薄板状块体(即板块,plate),岩石圈板块能够在塑性的软流圈(asthenosphere)上逐渐滑动、漂移。板块边界(即各种构造活动带)是地球表面构造运动最活跃、最集中的地带。三、简答题1中国以陆相沉积为主,以贺兰山-龙门山为界,分东西两大区域;海相地层仅局限于西藏南部、塔里木西南缘及台湾、雷州半岛。中国东部:与中生代相比,主体沉降带东移,西侧中生代的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抬升为高地(或高原);东侧出现了一系列以陆相沉积为主新生代盆地,如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南雄盆地、百色盆地等。中国西部:出现多个被高地、山脉所环绕的沉积厚度巨大的内陆盆地,如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盆地呈东西向或北西向展布,以河湖相及山麓相沉积为主。2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遂拼合成陆的过程。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裂谷。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如:红海、亚丁湾.成熟阶段。由於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残馀阶段。随著洋壳海域的缩小,终於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3说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生物的结构、构造是从简单到复杂;生物的类型是从低级到高级;生物的种类是从少到多;生物的生活环境是从海生到陆生和空中。4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本文标题:2016年春季学期《古生物地史学》在线考试(适用于2016年6月份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8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