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二单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宋明理学1、2、3、4、5、6、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2泉州一模)“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坐落在武夷山的“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B.福建是朱熹宣传理学的重心C.朱熹继承与创新了儒学思想D.朱熹思想的影响力超过孔子解析:D朱熹理学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并不能说朱熹思想的影响力超过孔子。2.(2013唐山摸底)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玄学的出现反映了()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解析:B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从题干中“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的信息分析,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3.(2013河北五校联盟调研)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的进言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4.(2012宁波模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解析:D材料中关键信息是“知行”,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由此判断答案为D。5.(2012孝感模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博大精深;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知理学具有封闭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6.“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解析:D朱熹发展了理学,排除A项;政治需要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含义;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儒家思想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日益走向僵化,“儒家的政治化”就是指儒家思想受封建专制主义控制而失去活力,D项符合材料。7.(2012滨州模拟)清时民间某商人死,遗妻田氏守寡终身。田氏自述她守寡是为了三子一女,“忍艰苦以冀其有成”“生不负于子女,死不愧于夫子”等,时人称之为“列女”。材料表明清朝时期()A.人们肯定妇女的社会价值B.妇女的素质大大提高C.理学是社会上的主流思想D.社会尊重妇女的选择解析:C明清时期,理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列女”现象是理学“三纲五常”伦理思想扭曲发展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C。题目中现象突出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A、B、D三项均与此相悖。8.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提倡人人平等C.反对封建礼教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解析:B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李贽的思想主张。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尊贵的地方;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材料里未涉及个性解放,也未谈到封建礼教,所以,排除A、C两项;D项也属于李贽的主张,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但与本题无关,可排除。因此答案为B。9.(2012肇庆一模)《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对其思想的错误理解,C、D两项不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10.(2012揭阳一模)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学校》)。这个观点表明黄宗羲()A.主张君主立宪制B.批判封建专制制度C.设计三权分立D.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解析:B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表明黄宗羲批判的是以天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A项中的“立宪”、C项中的“三权分立”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当时中国资产阶级也没有真正形成,D项也不正确。11.(2012开封一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解析:B明末清初,理学专注于读书升官,不切实际,由“今之清谈谈孔孟”等可知顾炎武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主张关注现实,经世致用,B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A、C两项明显错误。1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把握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反动”指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选C。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均不符合三大思想家的主张,排除。二、非选择题13.(2012宁波模拟)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说明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2)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在于哲学化、思辨化;两派的不同观点,要从世界本原和求理方法两个方面比较思考解答。第(2)问王夫之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且是有规律可循的;“佐证”要突出“反传统”的特性;“趋势”从明清思想可知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而此时反传统的批判进步思想产生。第(3)问的“区别”只要答出各自的含义即可;“发展”要从“国家理性构建”的角度回答;“根源”要从经济方面思考。答案:(1)新特点:增加了哲学思辨色彩。不同点:宇宙本原: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认识论: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2)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等)。趋势: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3)区别: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精神;材料一中的“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发展之处: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根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14.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两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思想的演变。第(1)问,从“专制主义”入手,回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对专制主义的认识,分析“表现”,“私学文化”的兴起反映了时代变革,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等知识回答“基本特征”。第(2)问,从个性解放等角度分析“相似之处”,联系明朝中后期东西方政治经济特征分析不同作用及根源。答案:(1)表现:荀子提出治国要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基本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各国的改革中,“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相似之处: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作用: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本文标题: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十二单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1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