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整体课堂解决方案
“中小学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训一体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批准号:FKB070285,课题负责人:吴安春)的研究成果之一,被中国教育学会列入“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批准编号为:01010491B,课题负责人:刘正荣)。课题的核心思想是创建平行课堂,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本课题研究的前期成果已经被正式公开出版在《整体课堂管理:理论与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刘绍华、刘正荣著)一书中。一、总述1、整体课堂管理的概念整体课堂管理,是指中小学教师,在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和完成教育任务并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整体的管理行为,来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整体课堂管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管理其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通过管理其全部行为,使之规范、科学,从而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和策略。整体课堂管理的对象有5个: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这5个对象贯穿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从“研究-研究”的循环。2、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概念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管理的方式,开展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创建平行课堂,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向着空间立体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教育模式。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虽然探讨的是课堂各环节管理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但其指导思想是期望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因此,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实质是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线图。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研训活动,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步入“教育家”行列。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为“1-6”,即:“1(中心)2(载体)3(环节)4(目标)5(过程)6(平行)”,具体表述为:(1)、坚持1个中心以师生共同成长为中心。(2)、依托2个载体教案、学案。(3)、突出3个环节课前探究、课堂探究、课后探究。(4)、实现4个目标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5)、管理5个过程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6)、兼顾6个平行主体平行;目标平行;过程平行;教学研平行;测评平行;合作与探究平行。3、整体课堂管理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课堂管理是应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各种不同要素组合产生的效果,从而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整体课堂管理时,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师、学生、内容和媒体、方法等要素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和整个教学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制订教学策略,以求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最优化,保证整体课堂管理目标的实现。2、发展性原则“发展为本”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核心教学理念,更是整体课堂管理的宗旨。整体课堂管理以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就是通过最优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教师对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投以满腔的热情、对学生发展给予的欣赏、对自己成功教学的肯定等,都包含着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因此,课堂管理过程既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更是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3、学科性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整体课堂管理必须遵循学科特点进行管理。如,语文课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不可设计为单一的传授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课或思想品德课;数学课体现了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数学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模仿与记忆课,而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活动。整体课堂管理要求教师把握学科的基本特点,了解不同学科或者自己所教授学科对个体发展的价值优势,设计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课堂管理方案,最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4、有效性原则整体课堂管理最终是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发展和形成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为目的。因此,其管理手段必须符合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能调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探究兴趣,让课堂教学真正建立在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健康发展的宽松的课堂环境。4、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特点整体课堂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1)同步性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发展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学科德育渗透,这就和“坚持德育为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有差距。因此,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要求,注重教学和德育的同步,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统一。从而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交汇之处,让课堂不但成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场所,更作为对其人生预演的地方。(2)一致性“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前我们提倡关注学生,现在更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因为缺少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受局限的。如果教师仅仅把上课当成“职业奉献”,而忽视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这一根本需求,就很难激发其课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非仅仅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平行性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创建平行课堂,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整体课堂管理模式中的“平行”包括以下含义:一是课堂主体地位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明确了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课堂教学不是以学生为唯一主体,也不是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教师、学生、班集体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3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这三个主体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其地位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处在最高层面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发挥主动作用,处在基础层面上;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二是课堂管理目标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个目标结合起来,作为每堂课应达成的目标,这四个目标是一体而非分开的,是同等重要而非厚此薄彼的。三是课堂管理过程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在管理“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管理、课堂评估、课堂升华”时,其目标都指向“四维目标(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研究行为,整合其课堂资源,找到符合自身特质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优方案;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设计行为,描绘出课堂蓝图,形成实现“四维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方案;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创建行为,生成平行课堂,完成课堂设计方案中确定的各项任务;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评估行为,寻找本堂课教学中的差距和不足,为其下次课堂创建积累资源和素材;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升华行为,把前面的四个管理行为中形成的成果进行内化和反思,变成自己的科研成果,用于指导下一堂课的教学。四是课堂管理中教学研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教且学还研,三者平行推进。五是课堂管理中测评平行。测指检测,评指评价。一是测评对象平行,包括教师和学生,二是测评手段同时进行。通过形成的测评性试卷进行测,通过量表进行评。六是课堂管理中合作与探究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在课堂管理中,充分体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4)循环性整体课堂管理模式中,以“整体”为管理目标,其一切课堂管理行为和方式都是把“人”的发展作为唯一任务,兼顾了课堂管理的各个因素和环节,目的在于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课堂管理行为,而是一幅帮助教师迈进研究的殿堂,并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线图”。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校本研修方式之一,整体课堂管理模式通过“研究-研究”过程管理,把教师的“教”和“学”,学生的“学”和“做”,教师的“研”和学生的“研”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课堂管理循环。5、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内容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行为(操作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行为模块”管理。这五个行为模块是:(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研究(分析)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设计(备课)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生成(上课)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评估(测评)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升华(行动实践后的再研究)方法。6、整体课堂管理实施组织要求必须以学校为整体来实施,必须有具体行政措施为保证。7、整体课堂管理流程8、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1)大树理论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认为,课堂教学中,“人(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应该共同成长。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树枝生长到哪里,树根须就延伸到哪里。如果把教师比成根须,枝叶比成学生,那么,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是同步的。根须(教师)获得的养分(能力)通过树干(各种教学方式)传给枝叶(学生),只有根须(教师)获得充足的养分(能力),枝叶(学生)才会繁茂(成长)。(2)斜坡球体理论“斜坡球体理论”是海尔集团完善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从斜坡向上前进)的一个整体(球体),球体周围代表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舞台,斜坡代表着教师和学生发展目标和方向。他们在斜坡中的地位,需要有上升力(目标的提升、知识、能力的提升)使其不断向上发展,还需要有止动力(基础管理)防止下滑。斜坡的角度越大,上升力和止动力越大。因此,二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克服阻力和惰性,才能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否则,只能滑落和被淘汰。(3)课堂管理理论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开始,课堂教学研究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到了20世纪,课堂管理又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诞生了很多的课堂管理理论。本课题研究所倚重的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课堂管理理论,包括:行为研究。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Lewin的场论、Mcgregord的X理论与Y理论等、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Smith的公平理论等。课堂环境研究。Lewin行为公式B一F(PE);Fraser(1986)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理论;walberg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理论等。课堂管理策略研究。包括课堂环境设置策略、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课堂常规和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课堂管理评价研究。即对课堂管理的结果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效用的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研究。Eysenck(1975)遗传学(在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鲁洁(1995)家庭、同辈群体理论、Fraser等课堂环境也会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理论、樊建华的西方国家对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的模式、还有就是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与方法理论。高尔顿课堂管理理论。高尔顿(T.Gordon)理论由托马斯·高尔顿于1974年提出,又称教师有效训练理论。二、组织领导1、组织机构由学校形成决议,指定一名副校长牵头执行,教务处、德育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具体操作。2、人员组成以学科为单位,由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核心小组,进行“吃透教材”的科研攻关。3、制度措施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证研训活动的推进,见附件。4、组织形式以各学科(专业)为一个合作探究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负责人、协调人、骨干学科带头人。非骨干教师愿意参加的,应当鼓励参加。5、研训形式根据研训量表,按表格中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三、
本文标题:2015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整体课堂解决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3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