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A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2.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皇帝制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4.《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5.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A.采取内外服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2-C.大封同姓诸侯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6.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7.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A.皇帝制的建立B.分封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推行D.宗法制的瓦解8.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B.“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C.“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10.秦朝的文化政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B.“一法度衡石丈尺”,促进经济发展C.“禁毁诗书,以吏为师”,统一思想D.“书同文字”,提升了民族的认同感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3-()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12.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10分)(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4-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10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8分)(2)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君主政制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16分)B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D.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2.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3.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5-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4.据《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是()①以专制统治为特征②以宗法关系为基础③与家族组织相结合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6.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7.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8.《史记·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材料判断,此长城()A.目的是“互防”-6-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9.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10.在表格梳理秦代九卿(局部)的基础上,某同学所得到的三点认识()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室、宗族事务郎中令掌管宫中警卫少府掌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①九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负责监察系统②秦代设立了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中央官职③体现了秦代国与家同治的突出特点A.仅一点正确B.仅一点不正确C.全都正确D.全不正确11.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消灭六国B.制度创新C.修筑长城D.严刑峻法-7-12.有学者指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该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度()A.贯穿中国古代始终B.被历朝历代完整传承C.有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10分)(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8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二秦朝政治机构示意图-8-材料三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中曾经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又就“置郡县”之举赞誉道:“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1)结合材料一,指出宗法制对分封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4分)(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时代特征,简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政治制度的转变趋势及其主要原因。(12分)(3)李贽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如果同意此赞誉试阐述你的理由。(12分)答案解析A组·1.【解析】选A。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B、C、D均与题干材料不符。【误区警示】注意不要仅据“宗正”,认为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选B,“宗正”是中国秦至东晋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不要仅据“秦因之”,认为材料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选C。2.【解析】选C。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从王族(皇族)到平民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依据宗法制度,父系家长在家族中居统治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子女只能服从。A、B、D的影响仅限于王族(皇族),故C正确。3.【解析】选B。注意题目的要求“从政治角度看”,题干中“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属于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其余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加固训练】周代金文显示,当时有许多邦君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邦君家族的姻亲关系。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9-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C.原始社会遗俗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D。本题考查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设置为逆向选择题,试题的
本文标题:2015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6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