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物质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矛盾基本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5.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条件是社会阶级、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6.三大思潮是:尼采、康德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的应该古典政治经济学,欧文的应当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7.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且两者是同统一的。8.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9.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一章1.万事万物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也无非两大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的现象和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的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也就成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也就成为哲学的不可回避问题。2.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与物质的基础形态。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5.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解雇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的发展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6.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2)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3)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7.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9.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0.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11.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1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3.为什么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4.意识的本质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5.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16.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即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7.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静止的孤立的。18.事物的普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9.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0.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21.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两者相互联接,相辅相成。2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23.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4.事情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稳定性。25.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的过程的连续性,26.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的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2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第二章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人死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2.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3.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4.实践主体是指据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5.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类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6.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7.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真善美关系。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8.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等基本特征。9.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母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0.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11.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12.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也离不开创造。第三章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2.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他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5.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6.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7.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最低层次的社会意识。8.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10.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11.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12.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体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收到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队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15.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16.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1)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事生产工具。2)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3)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1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1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合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他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9.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和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根本矛盾和根本问题。2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生产关系的矛盾。2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2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可以为新生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改革可以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24.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
本文标题:2016马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9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