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6高考文言实词复习之词义推断学案
睢宁县李集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资料1文言实词复习之词义推断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学习过程一、考点指津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要求有两个含义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常见”。“常见的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二、温故知新不论高考的命题怎样的调整和变化,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仍将为成为命题者的首选。为了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必须切实掌握好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一)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三维设计94页)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异的词语,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二)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三维设计94页)所谓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对一词多义的实词,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兵”本义是“兵器”,又用来指持有兵器的人,即“士兵”、“军队”,后又引申义为“战争”“军事”。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三)掌握常用通假字(三维设计95页)通假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如:睢宁县李集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资料2“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令将军与臣有郤。”中“郤”同“隙”;意思是“隔阂,嫌怨”,名词。(四)掌握词类活用(三维设计109页)在文言实词中,某一个词属于哪一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往往出现某种临时性的变动,即某些实词有时在一定的句子里,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五)掌握偏义复词(三维设计95页)由两个语素构成而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的语言现象叫做偏义复词。文言文中,只有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偏指。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三句中“出入”意义偏在“入”,“出”是衬字,意思是: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车骑”意义偏在“车”,“骑”是衬字,说明刘备放弃坐车而选择骑马;“少长”从后文“长于臣”可以看出,意义偏在“长”上,“少”是衬字,意思是问“谁的年龄大”。三、解题技巧1、注意归纳整理,多积累文言实词。对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多种语言现象,要进行分类整理,多理解记忆。2、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全国卷)“远与恢素善”中的“善”;(四川卷)“而郑氏数千指独完”;3、根据语法结构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文句的结构整齐,那么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一致,词义相近或者相反的。例如教材中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再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和“被”位置相同,语义相同,都是“被”的意思。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睢宁县李集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资料3“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如天津卷翻译题(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5.语境分析推断词义。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来贵门”紧接着“谢家”,所以“谢家”应为“辞别娘家”的意思。例一:“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例二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6、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例:1、吾得兄()事之;2、使其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四、回归教材,合作探究实例应证1、因利乘便,追亡逐北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4、举类迩而见义远睢宁县李集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资料45、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6、变姓名,诡踪迹7、遂通五经,贯六艺8.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9.势拔五岳掩赤城10.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五、练习提升,完成练习1.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5.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6、李(超)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湖北卷)(翻译)7、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翻译)8.(汪应辰)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张九成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翻译)六、阅读语段,完成练习郗超与谢玄不善①。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③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④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⑥必能立勋。”元功⑦既举⑧,时人咸⑨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①善②问鼎③狼④是⑤履屐之间⑥容⑦元功⑧举⑨咸⑩匿
本文标题:2016高考文言实词复习之词义推断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0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