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版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课件2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真题演练突破指津第1讲怎样读懂古代诗歌第2讲鉴赏诗歌的形象第3讲鉴赏诗歌的语言第4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而此诗,是通过想象来进行虚写,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的。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此题,要弄清“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的含意——为王事出力,怎敢怨恨路途遥远呢,只有私自在睡梦中归故乡。可见,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就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二、(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晚唐巧句”中的“巧”字,可从构思、景象、炼字等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弄清后两联写了什么:颈联,写作者“参禅”“饮酒”;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然后再通过分析这两联内容明确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考点要求]《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在“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有两个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统计][命题特点]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2.从题材上看,这些诗、词的题材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多种,以写景抒情类作品为多。3.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4.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5.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关注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出现的课内外结合的题型。第1讲怎样读懂古代诗歌一、知识整合(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二)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二、读诗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以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为读懂诗歌的切入点作阐述。(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主要有: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揭示作品的线索;5.表明诗歌的题材;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例卷别标题蕴含信息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残春旅舍》①点明了时间(残春);②点明了地点(旅舍);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残)。2015·福建卷《秋夜纪怀》①点明了时间(秋夜);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纪怀)。2014·全国大纲卷《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①点明了地点(南溪);②交代了写作缘由(寻);③提示了写作对象(常山道人隐居)。2014·广东卷《望江怨·送别》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怨)。(二)把握意象的内涵意象,就是诗歌中注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卖花声·雨花台①朱彝尊②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词中的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此题,首先要找出意象,再根据意象的特点,概括其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要找准意象,必须吃透题干要求。诗歌中的意象可能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根据题干中“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是意境,是由意象的内涵特点来决定的。概括出意象或意象组合的内涵及特点,其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就明确了。参考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歌板、酒旗、鱼竿、燕子等(不能少于4个),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何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说“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何妙处”,答题时一定要紧扣“写景寄情”四字,首先阐述出前两句写了什么样的景。“一双鸥”是“写景”,那么选取这一意象的妙处就在于“寄情”,因此需要答出这一意象是如何“寄情”的,以及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气,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成双的鸥鸟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古代诗歌,要借助非常简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成为读诗的难点。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感到简洁明快。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以说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的艺术效果。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例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句①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去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动词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天色)近黄昏”。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争(送)缠头”。2.颠倒语序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对正常语序进行变换,使其颠倒错位,增强表达效果。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诗词中颠倒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1)主语后置。例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词更富韵味,更生动有致。(2)宾语前置。例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宾语前置,使诗词更富音乐美。(3)主宾换位。例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来理解,意思
本文标题:2017版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课件2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3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