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3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作文素材
-1-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莫言的获奖意味着世界更加注视中国,并对中国文学给予认可。这一认可,对于中国文学确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在各界熙熙攘攘的声音中,祝贺、欣喜声居多,毕竟莫言的获奖了了中国人一桩多年的夙愿。而高兴之余,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创作,莫言作品也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水平。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而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现实主义力作的遗憾,仍客观存在着。因此,莫言获奖固是好事,但更需要人们以平和心态来看待,就连莫言本人在得知获奖后也坦言“并不是特别兴奋”,反而“压力很大,忧虑重重”。夙愿终了:中国人的“诺奖情结”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与此奖项无缘。进入21世纪,虽然有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作家和科学家预测中国不久在文学和物理学等方面会有人摘得诺奖,然10年又过去,中国本土科学家和作家还是未能出现在这个获奖名单上,这不免让人有些五味杂陈,情何以堪。若说过去中国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学术研究不受重视,文学也不繁荣,对诺奖不敢奢望,或者即使奢望也难以获得,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国力和科学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奥运也举办了,航天员也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也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唯独在科学和文学竞赛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奖。难道诺奖对中国的作家和科学家格外吝啬?这对自诩文化历史悠久,人口又众多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尴尬无比。因此,国人有诺奖情结,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都可以理解。正因如此,莫言的获奖更显得意义非凡。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早在几年前,已有多名学者预测他将获此殊荣。的确,莫言立足于文学,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中长期站在人的角度关注社会,正如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授奖词所说的“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文学世界:莫言和他的山东高密乡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进行了十几年的劳动。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被香港公开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莫言自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1986年莫言在《红高粱》中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无疑是莫言对高密这片成长之地最极端热爱又极端仇恨的一种表达。几十年来,莫言的小说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2-“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主要代表作有《蛙》、《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酒国》、《四十一炮》等。其中,中篇小说《红高粱》由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1988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那是新中国电影获得的第一个世界级大奖;长篇小说《蛙》不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世界上,莫言的作品也获得了多国读者的喜爱,很多重要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出版,许多国家还出版过莫言的多种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振兴文坛:莫言获奖是一扇窗口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吸引了世界对中国作家的关注,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作家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代表中国文学问鼎了世界。但另一方面,莫言的获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口。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学大国,诞生过屈原、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然而近现代作家中却鲜有人能达到前人的高度。一项调查显示,莫言获奖之后,59%的受访者表示未关注过莫言的作品。由此而言,近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影响式微并非个别现象,而中国民众的“文学冷淡”也不是一日之寒。如果不是诺奖的“垂青”,寂寞的中国文学恐难唤醒广泛的关注。
本文标题:2013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作文素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67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