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1-7,13章)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产生:(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2、管理的必要性:(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3、管理:指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管理的含义:(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4、管理的特性:(1)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2)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5、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6、管理有效性的衡量:效率、效果。7、管理者: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8、管理者的分类:(1)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2)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9、所谓角色,就是处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包括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角色。10、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的技能有:(1)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等。(2)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3)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高层管理者更强调概念技能,中层管理者人际技能较重要,而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更突出。11、弗雷德﹒卢森斯把工作数量多、质量好以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把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12、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的特点:(1)综合性(2)不精确性(3)实践性(4)历史性(5)发展性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亚当﹒斯密,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的理论观点包括:(1)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概念;(2)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斯密“经济人”的观点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2、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学者学者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泰勒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所谓“第一流工人”是指适合于所干工作而又有进取心的工人,而不是什么“超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3、法约尔的理论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他被尊称为“经营管理之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一书中,其主要思想有:(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它的内涵比管理更为广泛,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活动。(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要公正、集中与分散、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4、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他被人们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韦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即理想的组织形态、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1)理想的组织形态。韦伯在其管理理论中指出,世上有三种权力,与之对应的有三种组织形态。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救世主、先知、政治领袖属于这类;传统权力——传统组织,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5、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3)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6、梅奥的“霍桑试验”包括:1924-1927年的照明试验,1927-1932年的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8-1931年的访问职工试验,1931-1932年的布线观察室试验。霍桑试验的结论包括:(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士气”,而这又是由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所决定的。(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7、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主要代表理论有麦格雷弋的“X理论与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及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的超Y理论。(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8、现代管理理论的各学派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其主要代表是哈罗德﹒孔茨。此学派的特点是:以管理的职能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9、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他的代表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10、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和马奇,其主要着眼于合理的决策,主要思想包括:(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2)提出了决策的标准。西蒙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原则”。(3)明确了决策的程序。(4)决策的技术。11、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其代表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12、权变理论是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交织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时代的客观需要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权变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劳伦斯和洛希。其内容包括:(1)关于组织结构的观点。(2)关于领导方式的观点。13、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管理理论、业务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战略管理注重研究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业务流程再造的创始人是哈默与钱皮,他们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造工程”;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强调未来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他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大师。14、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1)人本管理趋势(2)跨文化管理(3)参与管理趋势。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1、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把环境分成组织的外部环境与组织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通常包括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一般环境具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也称为宏观环境,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因素。2、组织环境的特点:(1)客观性(2)复杂性(3)关联性(4)不确定性(5)层次性3、依据环境中各构成要素的数量和变动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组织的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形式:(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如标准挂衣架制造商、容器制造商、啤酒经销商。(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如医院、大学、保险公司和汽车制造商。(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如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和时装加工厂。(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如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公司。3、环境对组织存在三方面影响:(1)一个组织是否应组建,要根据所在的环境、社会需要和可能的条件来决定。(2)组织要开展工作,就必须筹集各种生产要素——人、财、物,而这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得。(3)组织的产出——产品和劳务,必须到组织的外部去进行交换,以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活动。4、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包括:(1)适应环境,改变自己。(2)影响环境。(3)选择新环境。5、组织的一般环境分析主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通常称为PEST分析。(1)政治因素。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包括国家社会制度、政治形势、国际关系、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和法令等。(2)经济因素。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因素。宏观因素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微观经济因素主要指组织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组织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规模与结构。(3)社会因素。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社会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和教育程度。(4)技术因素。6、在组织的具体环境分析中,多采用波特的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即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买方、卖方。(1)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一个行业中,企业最先关注的是现有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所采取的竞争行动、发展动向等。(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3)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行业的产品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产品。(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5)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更多的服务项目等手段,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7、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组织能力、组织文化等因素,也称组织内部条件。8、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SWOT分析是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分析方法。SWOT分析的基本步骤是:(1)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势与劣势,既可以相对组织目标而言,也可以相对竞争对手而言。(2)分析组织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组织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组织发展战略。SWOT分析的组合类型:(1)优势—机会(SO)组合(2)弱点—机会(WO)组合(3)优势—威胁(ST)组合(4)弱点—威胁(WT)组合。9、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组织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理念层、制度与行为层、象征层。组织文化的特征有:客观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继承融合性、发展性。10、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是指组织成员分享着同一价值观。(2)企业使命。所谓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5)团体意识(6)企业
本文标题:2015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1-7,13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7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