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4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一、温故知新1、中国古代政治涉及的两条线索:中央和地方的较量,皇权和相权的博弈。2、内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秦朝郡县制特点:郡守县令与皇帝没有血缘关系,职务不能世袭[来源:学,科,网Z,X,X,K]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历程实施者:汉景帝、汉武帝对策措施:剥夺王国封地、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解除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唐朝节度使制恶果: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背景:割据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和地方官员的权力宋初集权措施钱:中央掌握大部分财赋收入兵: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利弊:利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弊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国家出现财政危机。[来源:Zxxk.Com]结局:中央在与地方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的较量3、皇帝制:皇权至上,家天下。秦朝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九卿制九卿:略关系:互不相属,互相牵制西汉:建立中朝,选用亲信侍从东汉: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和名称:三省六部制隋唐结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历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朝臣独揽大权,有利于皇权加强行政权:宰相宋初措施:军权:枢密院财权:三司结果:改变了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国家出现财政危机。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长官为左、右宰相和平章政事。措施:朱元璋时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朝朱棣时正式设内阁。影响: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措施:沿用明制,设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大事。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影响: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评价:虽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却导致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总体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专制皇权走向极端。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1、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刀耕火种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木、石、骨、蚌、铜器、青铜器大规模简单协作井田制春秋以来铁器个体农耕土地私有制2、土地私有制出现时期:春秋战国秦汉以来君权和相权的博弈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限田举措:北魏至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3、自耕农出现时间:春秋时期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呈现特点:拥有部分土地,经营单位是家庭,经营方式是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破产原因:天灾、战乱、苛政(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历史局限:生产规模狭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受到阻碍。4、租佃制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产生:战国时期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普及: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特点: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5、手工业部门成就经营方式冶金青铜铸造:商周时期,数量多,种类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钢铁冶炼:春秋时期发明,会炼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冶金燃料:春秋时期是木炭,皮囊鼓风;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相当普遍;南宋开始用焦炭,明朝流行。1、官营:两种制度:征役制(西周以来,工匠职业世袭,没有人身自由,世代为官府劳作)和雇募制(唐代以来,官府和工匠两厢情愿,公平交易)优势所在: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产品质量管理严格。局限所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工匠劳动积极性低。2、私营:产生时间:春秋战国以来产生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经营方式:唐代以前,农民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唐宋以纺织丝织:上古时代,养蚕缫丝;西周以后,突飞猛进;汉代声名远播,被誉“丝国”;唐代技艺极具艺术神韵。棉织: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棉布到明代后期成为民众主要衣料。陶瓷陶器:彩陶、黑陶、白陶瓷器: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出白瓷;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粉彩和珐琅彩。来,商品化程度加深,明代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3、官营和私营的地位变化: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西周到明代前期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6、商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以物易物,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商朝时: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成为大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许多著名都会形成。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往来密切,外域商人往来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来源:学科网ZXXK]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纸币广泛流通,步入新的高峰期。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广泛流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商等大商帮渐次形成。7、重农抑商产生:战国时期,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发展: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松动:中唐以来,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强化:对商业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盘剥商人。后果: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8、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中叶以后特征:工场主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劳动效率都较高。地位: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经济结构: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占主导地位。受阻原因生活水平: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及其低下。政府政策:重农抑商(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海禁政策中西对比:明清易代之际,英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而当时的中国仅处于农耕经济的顶峰,中西国力兴衰大体定局。等待着未来中国的,唯有深重的社会危机耳。三、本专题你应该构建的知识体系:1、生产工具:原始:石木骨,商周:石木骨蚌青铜,春秋铁器耕作方式:原始:刀耕火种,商周:千耦其耘,春秋:个体农耕农业公有制: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制度井田制:商周出现,春秋瓦解,战国崩溃私有制:战国形成,北魏隋唐限制,宋明清进一步发展部门:冶金、纺织、陶瓷手工业成就:辉煌经营方式:官营和私营,此消彼长发展历程:原始、商周、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商业政府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新生因素:资本主义萌芽2、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生产模式上:精耕细作组织经营上: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部门:多劳动分工:细手工业生产技术:精经营形态:全生产水平:高商业:夹缝中求生存,重压下显生机,命途多舛,一波三折四、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1、我国生产工具是怎样逐渐改进的?原始社会:石器、木器、骨器等商周时期:绝大部分农具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曹魏时,马均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概况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唐朝时,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2、我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变更情况怎样?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西周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也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都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两汉:编户齐民,指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还有各种田亩附加税。除了规定的徭役外,百姓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妇女有时也被拉去服役。超期服役十分普遍。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后又开始推行以庸代役,限于50岁的农民。唐朝前期:实行井田制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唐朝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780年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北宋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明朝时: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50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的废除,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3、商朝以来我国商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中期开始征收茶税。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有了夜市。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安城内有坊(住宅区)有市(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东市和西市。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为中心。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明清时,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五、本专题你应该做过的测试[来源:学§科§网](一)客观题1、(2004·全国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
本文标题:2014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1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