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4届江苏高三历史复习提纲(现代)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第1页共20页1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现代部分考点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考点详解:一、俄国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①背景: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家局势日益恶化,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②时间:1917年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结果: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2、《四月提纲》①提出者:列宁②内容: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日,列宁亲自领导。攻打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4.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4)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苏维埃俄国面临严峻形势②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③内容:A、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B、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C、商业:取消自由贸易D、分配: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④评价:A、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了前线的胜利B、消极:它的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很多消极影响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内容:A、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B、工业: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C、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③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④作用(评价):加强了工农联盟,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俄国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第2页共20页23、“斯大林模式”①“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A、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B、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C、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③评价A、历史功绩:a、这一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在这一模式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严重弊端: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b、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c、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d、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三、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背景: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②经济改革措施:A、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B、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③结果及原因A、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收效甚微B、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内容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B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D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②结果A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B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严重的危机局面②内容:A、经济: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③结果: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2)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了误区。(3)民族矛盾激化。(4)西方国家“和平演变”。考点15.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第3页共20页3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考点详解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具体原因:A、贫富差距扩大B、股票投机活动C、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3、影响A、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B、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二、罗斯福新政1、历史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2、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整顿银行业恢复正常金融秩序和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恢复工农业生产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复苏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局限: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①美国:A、二战后20年——经济快速增长,黄金时期B、70年代——经济滞胀C、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D、90年代——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B、发展高科技C、国家进行社会改革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①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②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建立“福利国家”;(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4)“新经济”的出现。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第4页共20页43、“福利国家”的建立(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干预,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3)对社会福利的评价:积极:反映了分配社会化的趋势,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消极:降低工作积极性,造成“惰性”,增加企业成本,造成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4、美国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1)含义: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特征: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3)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考点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考点详解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改变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②二战结束,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③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2、形成①雅尔塔体制的确立:A、依据: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的若干协议B、影响:奠定战后两极格局框架②美国“冷战”政策:A、目的:“遏制”共产主义B、手段: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C、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D、表现:a、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冷战”的开始的标志)b、经济: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直);控制西欧,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根)c、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苏联的反击措施: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1955年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苏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形成3、“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影响①在欧洲:德国的分裂:1949分裂联邦德国(西德)--民主德国(东德)②在亚洲:朝鲜的分裂: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③在拉美: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苏对抗的典型表现,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第5页共20页51、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①背景:A、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B、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C、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所以要联合起来②欧共体的形成A、1950年“舒曼计划”提出经济联合B、1951年西欧六国《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C、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次年正式成立)D、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③欧共体的扩大:1973年-1986年共同体三次扩大,英国等国先后加入欧共体④作用与影响: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2、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①崛起的原因:A、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B、美国大力扶植C、朝鲜战争的大量订货D、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经济战略E、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②表现:A、1955年恢复完成B、1956-73年高速发展时期C、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①不结盟运动兴起:A、兴起标志:1961年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B、内容:a、政策:非集团、不结盟b、(政治)斗争任务:反殖反帝反霸C、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②中国振兴: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建成社义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苏联解体⑴标志: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2)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和二战后“冷战”的结束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②表现A、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B、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C、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军事遗产,国
本文标题:2014届江苏高三历史复习提纲(现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1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