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5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从图片中可以得到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答案D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人发展概况。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从材料信息看,商人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故A项正确;“会馆”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错误: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错误;“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故D错误。答案A3.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解析本题易错选B,原因在于没有理解市场与城市的关系。B说法错误,可排除。A错在“没有……必要”,可排除;D与题意不符,可排除。政府规定只有州治、县治的地方才能设市,对地域作了明显限定,这说明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答案C4.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解析会馆是明清时期山西等地的商人为同乡、同业商人提供的聚会、议事、祭祀、娱乐活动的场所。由此可见与政府管理没有什么关系,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项。答案C5.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材料中“(安徽)歙人阮弼”可知他是安徽人,属于徽商,故①符合题意。由“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可知③符合题意。由“分工操作”可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④符合题意。清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有所发展,但远达不到迅速发展的程度,故②不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6.《史记·商君书·垦令》记载:“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废逆旅”“壹山泽”。商鞅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当时()。A.阻碍了秦国商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维护了秦国社会的稳定,并使秦国军事力量增强D.导致商鞅众叛亲离,促使秦国社会矛盾激化解析A项是后来产生的影响,B项是对后世的影响,C项是当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D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C7.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②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③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的国力④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已基本瓦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错误,排除。答案A8.明代“三言”“二拍”中的商贾小说肯定了商人对利益的追求,也对他们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清代以后,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的篇目,就连《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这些反映出()。①中国“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频繁的社会现实③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商业意识觉醒A.①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解析①的表述是不正确的,当时中国仍然以“重农抑商”为主要经济政策。②符合史实。③主要错在“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的表述上。④正确,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它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人们的商业意识觉醒。答案B9.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不断发展,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10.《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解析《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均为明清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故排除A、B两项。“一品”“二品”“一等生业”等词语,是关于社会地位的用语,不能反映徽商的活动情况。两则材料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答案D1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A.市场狭小B.原料不足C.劳动力缺乏D.资金短缺解析“重农抑商”意味着商品的交换和生产都处于压抑状态,交换程度低意味着开拓市场的力度小,市场也就小,而且商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和数量都处于低水平,资金就短缺,而劳动力被固定在土地上也就意味着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由劳动力的缺乏,而原料是客观存在的,不因有无资本而增减,是固定不变,不受影响的。答案B12.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的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解析A项错误地理解了“闭关锁国”的含义;B项这一政策的根源应是封建经济的封闭性;D项“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这一说法错误。答案C13.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之中或历史人物之口,对于这些观点的分析不恰当的是()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丙:“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重农抑商,丁反对工商为末解析丙丁的观点并不完全对立,丙主张农商相互依存,丁反对工商为末,并不是强调工商为末,故选C项。答案C14.中国古代政府历来对商业发展严格控制,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州县数集市数顺治至雍正州县数集市数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直隶山东14132421048252764112643537741583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江西福建(不含台湾)454591913151545152054397639511广东--721270711959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解析虽然历朝政府都坚持实行重农抑商,但商业的发展自始至终影响和推动着农业的发展。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故应排除D项;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B项和C项;而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故A项符合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淛《五杂俎》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宋]庄季裕《鸡肋编》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答案(1)主要原因: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影响: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管子·治国》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答案(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阻碍因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本文标题:2014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复习测试卷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山东专用)Word版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