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6-4-25枳壳基源变迁
枳壳的基原变迁摘要:枳壳为中医临床常用理气药,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脘肋胀痛,瘀滞疼痛;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等症[1]。由于枳壳是在宋以后从枳实中分化出来的品种,其药用和研究均比枳实少,与枳实不同的成分和功效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从本草考证,品种变迁,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枳壳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更好的指导。关键词:枳壳,本草考证,品种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1、本草考证在本草学的考证过程中,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2],只载有枳实一物。枳壳之名的最早出处,有唐《新修本草》之说,亦有唐甄权《药性论》之说,笔者认为最早出自于南朝刘宋的《雷公炮炙论》。枳壳药材和应用从枳实中分化出来大约是在唐宋时期。唐《新修本草》曰“谨按枳实,日干乃得,阴便湿烂,用当去中瓤,乃佳;今云用枳壳乃耳,若称枳实需合瓤用,殊不然矣”[3]可见在唐初时期枳实和枳壳才有所区分。宋《开宝本草》曰:“此与枳实主疗稍别,故特出此条”[4]。自此枳实、枳壳的药用才明确区分。1.1原植物考证我国古代关于“枳”的文献有很多,如《山海经》云:“北撤之山,其上多枳”。《周礼·冬官考工韶》曰:“橘逾淮北而为枳,又木高多刺,可为篱落。”后汉冯衍显志赋:“犍六枳而为篱兮。”可见在古代枳也可用做绿篱。中国最早对枳壳和枳实有图与形态的描述的著作是宋代《图经本草》[5],从图中可以看出,叶片均为三出复叶,且上部枝条扁平光突,具有较长大的扁刺。1.2原产地考证《神农本草经》、唐.《新修本草》[6]曰:“枳实产河内。”唐代《本草拾遗》云:“书曰: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枳橘皆有,江北有枳无橘此自是种别,非变异也。”[7]《开宝本草》说:“枳壳产于商州(今陕西商县)。”[8]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亦记载汝州枳壳、成州枳实,并附插图,为三数复叶.《图经本草》曰:“枳实,生河内川泽,枳壳,生商州川谷。”还绘有成州(甘肃成县)枳实和汝州(河南临汝)枳壳两图。历代本草记载说明,宋以前的枳实枳壳产自商州,汝州。1.3品种变迁唐《新修本草》《药性论》虽都有记载枳壳与枳实的性状区分和药用不同,但在临床应用时都当做一种药使用。宋《开宝本草》记载枳出于商州,宋《证类本草》亦记载枳出于汝州、成州,结合宋《图经本草》所绘枳的形态图,枳都来自芸香科枸橘,且只有枸橘的分布才能达到上述范围。宋《图经本草》记载,“九月、十月采,阴干。旧说,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从“皆以翻肚如盘口唇状”描述来看,都与柑橘属酸橙相符。即宋代枳实、枳壳的来源既有枸橘,又有酸橙。又据宋《梦溪笔谈》载:“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以附枳实之后。然两条主疗,亦相出入。”[9]可知宋朝之后至今,枳壳得药用才明确区分于枳实,即宋以前枳属的枸橘为正品[10],宋以后,枳壳分化为一种新的药材,枳实、枳壳的正品药材为柑橘属酸橙。现代枳壳包括芸香科柑橘属酸橙及其栽培变种,主要有产自江西的江枳壳,四川的川枳壳和湖南的湘枳壳,其中以江西清江县产的枳壳出名;栽培变种有黄皮酸橙,代代果等。有的地区尚有以柑橘属多种不同植物果实做枳壳用,比如香圆(陕西)、甜橙(贵州)、红河橙(云南)等[11]。而宋以前的枳实、枳壳的主要来源枸橘,仅在福建、广东等地做“绿衣枳壳”用。总之,枳壳的来源品种既有变迁又有延续。2、化学成分枳壳所含化学成分总类繁多,较为复杂,各成分含量各有差异。采收季节,炮制工艺,产地种类等因素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影响。目前已知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和一些微量元素等。2.1黄酮类现已从枳实和枳壳中分离鉴定的黄酮类成分有柚皮苷(naringin)、橙皮苷(hesperidin)和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此外还含有异柚皮苷(isonaringin)、野漆树苷(rhoifolin)、忍冬苷(lonicerin)[12]等黄酮苷类成分,也有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常见报道,如:川陈皮素(nobiletin)、5-邻-去甲基川陈皮素(5-o-desmethylnobiletin);桔皮素(Tangeretin),4,5,7,8-四甲氧基黄酮(4,5,7,8-Tetramethoxyflavone),5-去甲基蜜桔黄素(5-Demethylnnhiletin),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8,4′-tetramethoxyflavone),5,6-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5,6-Dihydroxy-7,4′-dimethoxyflavone)[13]等。张庆华、蒋以号等对枳壳樟帮炮制品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发现,经樟帮法炮制后,产生了新的成分橙皮素7一O一β—D一吡喃葡萄糖苷(hesperetin7一O一β一D一gluc;opyranoside)[14]。由于枳壳中黄酮类成分较多,且主要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是枳壳理气、行滞、祛痰的重要成分。通过控制枳壳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可以很好地控制枳壳药材的质量。2.2挥发油类邢娜,舒尊鹏[15]等对浙江、四川、湖南、山东、江西新干、江西樟树六地枳壳挥发油分析中得出柠檬烯的含量最高,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且樟树枳壳柠檬烯含量最高。此外还含有芳樟醇,β-月桂烯,γ-松油烯,顺式-石竹烯等[16]。挥发油是枳壳发挥理气、行滞,抑菌的主要成分,但其辛燥,不宜多次服用,对樟树枳壳炮制前后挥发油含量变化,发现炮制后挥发油成分的种类明显减少,能缓和其燥性,适宜入药[17]。2.3生物碱类枳壳中生物碱成分主要有辛弗林(synephrine)和N一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两者都具有升压和抗休克作用[18],但其含量很少,中医不常做这方面用。另外还有酪胺(Tvramine)、奎诺林(qinoline)、那可汀(narcotine)等.2.4香豆素类Hai-fangChen等[19]使用ESI-MS的方法从枳壳中鉴定了3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是马尔敏(marmin)、橙皮内酯水合物(meranzinhydrate)、橙皮油素(auraptene);杨武亮等[20]在药理活性跟踪下从小鼠胃肠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种化合物,其中6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是: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I)、葡萄内酯(Aurepten,II)、环氧橙皮油素(epoxyaurapten,III)、橘皮内酯(Meranzin,IV),马尔敏(Marmin,V)、Marminacetonide(VI)。其中化合物I,II,III,IV,VI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3、药理作用枳壳具有很强的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枳壳中黄酮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是其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3.1对胃肠道的作用实验证明,枳壳挥发油是枳壳行气的主要成分,有明显的促进胃肠推进的作用。枳壳100%水煎剂能增强绵羊小肠的位相收缩,加强小肠的排空作用[21],而对正常小鼠胃肠排空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能加快小鼠的小肠推进功能[22]。枳壳水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效应,且呈量效关系。李伟等[23]研究发现,枳壳水煎剂对离体的胃肌条主要变现为抑制作用。另外,枳壳对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收缩加强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能使先用阿托品、多巴胺而紧张性降低的离体兔肠进一步松弛。3.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枳壳水煎剂及乙醇提取液具有显著的升压作用。研究表明,枳壳中的N-甲基酪胺是其升压作用的主要成分,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和肾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而达到明显的利尿作用[18]。枳壳中辛弗林对肾上腺素α-受体、心脏β-受体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枳壳中橙皮苷具有维持血管正常渗透压,降低血管脆性,缩短出血时间,临床上用于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24]。3.3其他作用枳壳煎剂对家兔离体子宫具有明显兴奋作用,能使其张力增强,而对小鼠离体子宫具有抑制作用。枳壳中川陈皮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栓作用。枳壳中橙皮苷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黄彬,陈黄琴等[25]研究证明橙皮苷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季忆等[26]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橙皮苷对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有促进作用,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无影响。枳壳中橙皮苷、柚皮苷都具有保肝作用。4、讨论由于枳壳实在宋朝之后才从枳实中分化的,枳壳的品质和临床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合适的炮制方法能减少其燥性,降低其副作用;不同的采收季节有效成分的含量各异;不同产地的枳壳成分也不同。而关于其炮制工艺、最佳采收季节和品种差异的文献远比枳实少。加之现在商品枳壳的混乱现象,对枳壳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一步探究,并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尤为重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1-172[2]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排印本)[M].卷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0[3]于占国,刘贤旺,张寿文,黄慧莲,彭丽丽.枳壳的本草考证[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第18卷第2期:23.[4]卢多逊等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5.[5]宋.苏颂撰,胡乃长等辑注.图经本草(辑复本)[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8.329[6]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唐·新修本草(辑复本)[J].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6[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写委员会.中华本草(第四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74.[8]胡世林,王国荣.商州积壳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37.[9]沈括著,侯真平校点.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2:49.[10]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研究[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37-39.[11]谢宗万,论积实、积壳古今药用品种的延续与变迁[J].中医药研究,1998,第1期:26.[12]周大勇,徐青,薛兴亚.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枳壳中黄酮苷类化合物[J].分析化学,2006,34(S1):31-35.[13]蔡逸平,曹岚,范崔生.积壳、积实类药材的品种考证和资源应用的调查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0(4):184-186[14]张庆华,蒋以号,龚千锋,王志萍.枳壳樟帮炮制品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第21卷第10期:2536-2537.[15]邢娜,舒尊鹏,等.不同产地积壳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一质谱分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5,第32卷第5期:05-06.[16]廖凤霞,辛龙涛,陈华等.中药积实与积壳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5):38-40.[17]罗小泉,杨武亮,周至明,等.中药枳壳药材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第18卷第2期:46.[18]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四室.积实升压成分的化学研究简报[[J]中草药通讯,1976,7(5):6[19]Hai-FangChen,Wu-GangZhang,Jin-BinYuan,eta1.SimultaneousquantificationofpolymethoxylatedflavonesandcoumarinsinFructusaurantiiandFructusAurantiiimmaturususingHPLC-ESI-MS/M[J].JournalofPharmaceuticalandBiomedicalAnalysis,2012,59:90-95.[20]杨武亮,陈海芳,余宝金,等.枳壳活性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
本文标题:2016-4-25枳壳基源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