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6-5-3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回顾与梳理:知识目标•1、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2、认识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3、掌握人类活动对灾情起到的“放大”或“缩小”的作用。•4、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成灾的不同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①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②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孕灾环境稳定性增加稳定性降低稳定性生态建设生态破坏举例说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围湖造田;毁林毁草开荒;大量排放污染物质;过度开采地下水……一、人类活动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修建水库AB举例说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洪峰,枯水期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灾害、枯水期发生灾的可能和强度。削减补充洪水旱利: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水旱灾害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旅游、航运等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辟了运输航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C城市化后:_______城市化前:_______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地不同时期地表径流曲线ab过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除了修建水库,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例如,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2、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也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减少灾害发生频率修建水库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调节径流量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的岩层、土层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恶化环境更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滑坡、泥石流、洪水,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诱发地震、塌方,土壤盐渍化(二)、人类活动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举例:1、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1).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2).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2.2010年6月份以来,长江流域水情之猛、灾情之重、抗灾之急为近10年来所罕见,受灾人口近8000万,323人因灾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亿元。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长江流域灾害频发的人为原因。随着人口增加,流域内原始森林过度采伐,植被遭到破坏;下游围湖造田,大面积湿地消失;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普遍淤塞,蓄洪、泄洪能力降低等是长江流域洪灾频繁,灾情加重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3)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进行开发。3).城市规模扩大建筑物迅速增多人为热量太集中城市热岛效应空气对流旺盛暴雨增多城市地面下渗能力较低城市比周围地区更易发生暴雨灾害2、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4).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有氮磷钾的污水排入河道海域水体营养物质增多海洋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赤潮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渔业减产3、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5).人类燃烧矿物排放温室气体增多以及破坏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全球变暖①海平面上升②影响世界农业产量③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④对动植物产生影响⑤台风、飓风增多⑥影响人类健康4、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虽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强度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预知和预测的,准确的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的程度。生态建设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生态破坏使环境更不稳定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例: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小结:印尼海啸的悲剧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8.7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这次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是1964年以来所没有的。在受灾严重的斯里兰卡,当听说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大浪时,人们竟然纷纷涌入海滩观海潮。几千名儿童也加入了大人的队伍,竞相观看那蔚为壮观的、千载难逢的景色。第一波大海浪退去以后,海滩上留下无数的鱼,老的小的都在拾鱼。许多人还在等待更多的乐趣。接着第二波更高的巨浪袭击而来,这些人再也不可能看到更壮观的景色了。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a.人自身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土地单位资产密度受灾体c.防灾减灾工程/生物工程1、人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类活动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①除了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案例①: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2003年9月26日凌晨,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我国应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对公共设施进行防震加固,尽最大努力减小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在日本,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但是,由恐惧而生的不是恐慌,而是从娃娃抓起的危机意识和行动。每年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图为东京一所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地震躲避演练。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海发生8.7级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夺去了二十多万人的生命。在这次海啸灾难中,有一位值得敬佩的英国小姑娘,她叫蒂莉·史密斯,那年才10岁。海啸来袭时,她正在泰国普吉的海滩上玩耍。史密斯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正在沙滩上玩,突然发觉海水变得有些古怪。海面上出现了不少的气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我感觉可能会有海啸发生,就告诉了妈妈。”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桑枣中学之所以躲过劫难的原因:•强烈的避险意识。每学期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将一栋“豆腐渣”实验教学楼进行了彻底的加固,消除了隐患。增强防灾意识、提高应急能力、做好灾后自救互救可以较减轻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Back阅读P20图1.29思考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城市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的通道,下渗减弱,使地下水位下降,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街面变成了“河面”,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2.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2、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受灾体不同灾害强度↗???2、城市化后规模扩大、建筑物增多、排放热量集中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空气对流旺盛,暴雨增多;城市地面下渗能力减弱。城市比周围地区更容易形成洪灾2.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2)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相同强度下,建筑用地的易损性大于耕地为什么城市中易出现洪水?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当堂训练•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暴雨给城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考验”,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①城市绿化面积少,对雨水的调节功能差•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C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___坡,原因是什么?东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水水位抬高。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人类可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或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1.修建水库使得径流量稳定,减轻洪涝灾害;2.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3.炮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防止冰雹产生;4.利用温室,烟熏,覆盖等办法防止霜冻;5.培育良种,合理用农药预防和减轻农林病虫害等。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束手无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将逐步增强。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A.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缩小”“放大”B.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1.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稳定性的影响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后救援频频受阻,骚乱频发,霍乱肆虐,损失惨重。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2.高风险区的影响陕西省南部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地质条件较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从今年起,陕西省政府启动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将用10年时间,搬迁居民240万人,彻底解决地质灾害给群众带来的威胁。总结——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这是生产布局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陨石撞击等。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图1.32)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_____;影响范围在____。增多扩大+“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成灾特点损失情况不同灾种↗影响范围↗人类活动范围↗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经济水平:低——高–灾害种类:少——多–减灾能力:弱——强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本文标题:2016-5-3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