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60224安邦内部研判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空前复杂
【独家】安邦内部研判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空前复杂原创2016-02-24陈功(安邦咨询【ANBOUND】2016经济研判内部讨论稿)本文作者:陈功,安邦咨询创始人、首席研究员。新丝绸之路的最早研究者,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提倡者,他同时也是中国陆权理论的最早研究者。研究方向主要是基于信息分析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空前复杂的形势2015年以来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是空前复杂。在历史上,中国也曾面临巨大的压力,但过去形势比较单纯,阵线分得清楚,而现在是真分不清楚了。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是地理封闭的国家,几条大山脉和沿海大陆架国家,将中国团团围住,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很封闭,实际很晚世界才了解到,原来还有这么个国家存在。后来改革开放,很不容易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也曾经让中国站在了世界的道德高地之上,充满了希望,很多国家都羡慕中国,都在学习中国的开放。中国经济增长也在1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因素”影响到了世界。此后形势有变,不但很多国家的改革走到前面去了,而且由于“一带一路”的冲击,美国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威胁,开始了“重返亚太”的战略,实际上现在的中国,面临空前的软合围,这种合围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压力空前,这是建国几十年来从未没有过的情况。中国的百事不顺,与此有关。中国经济转型问题中国经济要转型,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上层建筑方面的很多“基本建设”都没有搞好,就像一个人身体有缺陷,跑得太快就断气了。再按照过去两位数增长率的那套搞法,自然是缺陷百出,漏洞太明显,在腐败、债务、环境、贫富、成本、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存在大问题,如果不转型、不改革,根本搞不下去。但怎么转型?实际上我们还不太会搞,不太会玩。这不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有些事情我们恐怕是看的太简单了,想的太简单了,就像一部车子过去一直向左开,你现在让它猛然向右拐,家大业大,百业难调,掉头很困难,弄不好就侧翻。很多人以为靠发文件、靠中央权威就能解决转型问题,这是过分迷信集权的意识,很危险,实际做起来也很困难。除非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除非做好战略上的预规划,否则卡在那里,不上不下,资源耗尽,四处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的情况极容易出现。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经济增长补缺口的问题,始终没有想好解决办法。过去中国是两位数的经济增长,10%的GDP增长率都算低的,但宏观调控一下子降了3个百分点,2015年是6.9%,考虑到数字虚报,实际下降可能更多,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增长缺口,拉出了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不是经济增速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这个是真实存在的缺口,在市场、产业、企业、就业等很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反映。增长一慢,积压就多了,过剩产能与此有关。追根溯源,还是当初对如何弥补经济增长缺口,如何因应缺口搞好战略设计,没有想好办法,可能存在低估困难的情况。因为我们不是没有机会的,不是必然要走到这一步的,中国的资源储备在世界上看,都是丰富的,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经济增长有着辉煌10年的基础,市场体量已经上去了,人民币汇率始终坚挺,外资大量流入,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老百姓的储蓄所代表的财富总量,不断增长,直接突破了50万亿。现在看来,这些因素中的很多都在猛然间逆转了。经济好坏的评价标准评价经济好还是坏,看什么?看年初自己定的数据,还是看看基层的实际情况?连PMI指数都快做不下去了,一切很清楚,根本不用多谈什么了。国外有基金确实在“做空”,这个你没有办法的,只要你是开放经济体,人家就是做这个投资行业的,有的是办法“做空”,不在中国“做空”,也有办法在离岸“做空”,在世界市场“做空”,不做证券、货币,也可以做大宗商品,“做空”是防止不了的,而且都会反过头来影响我们的利率和汇率,形成金融风险,这就是开放经济体要面对的挑战,除非我们不开放了,全关掉。客观来看,关键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政策失误肯定是存在的,如果都正确,那里会有这么多的“做空”机会?现在预测中国经济简直太容易了,等于是号召人家来“做空”,这种情况在世界经济史中很罕见,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否则,情况终究还是改善不了。中国经济的政策立场现在的经济形势很复杂,有些政策立场方面却很不可思议。一些学者的讲话口吻像上帝一样,说什么中国经济要从“科兹纳型套利经济”转为以发明创造为主导的“熊比特型创新经济”。根据他们的理解,所谓转型,转的就是这个型:从找商机,到创新创业,再到去创造客户。不过,且慢,这是在说中国的事情还是在说美国的事情?美国的科技创新搞到现在还被普遍指责没有带来实质经济增长,还是“富豪经济”,美国的中产阶级为此抱怨连连。中国有13亿多人口,仅仅靠几个“马云”能养活得了吗?那些干了几十年的企业,好不容易做到了几十亿的规模,怎么可能说转型就转型?那些手艺人或是小商小贩,中学都没有好好上过,你让他们怎么转型?我们有些学者幼稚的要命,言论惊人的不靠谱,动不动就讲,你现在不能干这个了,你不能做那个了,你要学习谁谁等等。似乎他们可以随意决定大家的命运,说你死就必须要死,你被淘汰了,你只能这样了!经济政策如果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政府的职责在那里?当初是谁带领我们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样的问题,势必有人会问。有些人惧怕反思和总结,这样怎么能够进步?其实,经济就是经济,简单点反而市场情绪容易被调动。增长和速度问题增长和速度问题,我总是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速度问题!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中国经济总是像“钢铁侠”那样飞奔,肯定不行。“十三五”再想办法,想走良性增长的路子,这是正确的,也不能不如此。但怎么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政府提出向改革要红利,但怎么要?改革怎么改,才有红利?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清晰的、有说服力的答案。改革靠发文件肯定是不行的,有人说,改革文件发了一大堆,但效果成疑,这应该是实话。早就说改革到了“深水区”,每一项改革都是系统工程,但现在的体制最怕的就是系统工程。因为只是说说话还好办,驱动大家为一个目标去做事,就很困难,这就是所有“系统工程”的难点。以这样的情况看,或许“红利”的出现还要等到将来,这也就意味着6%到7%的经济增长率,在中国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同时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都会存在一个限度的约束,不能有乐观的指望。除非中国的战略大计做出调整,否则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了。美元加息问题世界经济形势同样复杂多变。美国经济现在不是好转的问题,而是处于顶峰阶段,再后面就是走不走下坡路的问题了。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已经降到5%以下,这是最好水平了。美国此次加息时机比较靠后,可能顾虑的就是世界经济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终究还是会来的,美元高涨带来了其他国家货币的贬值,导致对美国产品的需求放缓,资产价格暴跌,这不可能不反过来影响美国经济。所以,我还是当初美联储宣布加息时的那句话:美国即便不重新再减息,也不敢轻易再加息了。中国周边国家形势中国周边国家形势微妙,不能说四面楚歌,也是八面埋伏。除了朝鲜在中国周边制造不稳定之外,越南与中国存在长期的南海争议,东盟也转身与美国达成TPP协议;此外,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盟友俄罗斯情况也相当不妙。俄罗斯财政部在今年初首次宣布,已经向25家外国银行提出了在今年发行国家债券的申请。这些银行包括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汇丰等欧美银行。这是自从西方制裁,俄罗斯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后首次向外国借债。根据俄罗斯的数据,其经济增长在2015年下跌幅度达3.7%。俄罗斯海关透露,去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分别减少了42%和23%。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市场之一,也是中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支持者。但如今的俄罗斯,正在日益成为中国的包袱,需要中国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来支持。科技创新与转型科技创新与转型,这个口号喊得很响,但能不能奏效,根本不是几年就可以看得清楚的,可以肯定的是,创新与转型对2016年的经济增长将会于事无补。科技创新从来都是高风险的活动,通常都是交给市场去搞,交给市场去承担风险,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动用举国之力去搞科技创新的。当年的日本,说是要科技立国,也只是出了一些大政方针,以政策推动为主,没有像中国这样搞如此大规模的政策倾斜。看看现在的科技产业园遍地开花,其前景如何,相当令人怀疑。国家财富这样处理,合适吗?冷静看待大数据大数据其实就是一场“软件运动”,却被吹嘘得神乎其神。大数据有用吗?当然有用,而且不是今天才有用的,从上世纪80年代database数据库出现后就一直有用,现在不过是工具软件有了进步,更多了一些,好用了一些,所以我说这是一场软件运动。其实现实一点看这个问题,大数据主要是少数几家科技公司企图获得政策资源的一种噱头,他们凭借自己控制的网络资源大肆吹嘘,弄得不明就里的政府机构花了不少钱,有的还投资巨大。在科技方面,中国的政府机构确实还没有真正学会定位自己的使命。他们往往在不自觉之间,就从领导者变成了企业家。将来怎么算账,还是一个问题。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古罗马时代,通过战争掠夺来的财富就被用于城市建设。所以城市是一个陷阱,无数的财富都被装了进去,结果呢?会有两个后遗症,但用“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时候就根本没想到、没有看明白,或者是根本不愿意听取意见。这两个后遗症一个是成本飞涨,一个是资本过剩。前者是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被扼杀;后者是大量投资形成的纸面财富,四处飘荡,不断制造各种金融风暴,让社会风潮不断。再加上长期被忽略的老龄化,今天快速城镇化造成的问题,是今后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而长期的挑战。能不能被顺利消化,我目前持悲观态度。国企的舒服日子不长了国企的廉价资源接近枯竭。过去的国有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政策资源的便利,资源非常廉价。各种大型项目,基本不用看,都是给国有企业制订的,有些本身就出自国有企业之手,这样的项目会有利于谁,难道还不清楚?但今后随着政府财政紧张,国企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大打折扣,所以今后国企的日子会很难过,而且会越来越难过。实话讲,现在中央层面的政策,还是尽力照顾国企的,但毕竟资源有限,还是不如过去了。今后的国企,只能往债券的方向发展。过去是借暗债,靠政策,拿到的是资源,由政府部门负债;今后估计只能借明债,自己借的自己还了,所以舒服日子已经不长了。政策文件失灵问题今后经济大环境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政策文件失灵,至少也不像过去那样灵光了。出现这种情况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有一支政策面的“亲军”,都是由国企那样的亲生儿子组成的,民营经济中的一部分不是亲生儿子,但不是亲生儿子的,也要拉关系,搞腐败,设法成为“干儿子”。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抓资源,上项目,占政策便宜。这部分“亲军”在中国经济中很火,把持了大部分的增长效益,日子过得很滋润。但问题是,好处都由“少数”占了,别人吃什么?等到用到“大多数”的时候,发现这个“大多数”早就快咽气了,使不上力了。第二个原因是,政策的系统协调性越来越差,这与腐败、利益集团和政策官员的素质有关系,套路的事情好办,花钱的事情好办,精打细算节约的事情就不好办了。所以,本来剩下的就不多,没什么人愿意协调,只愿意做梗。第三个原因是资源短缺,只剩下号召了!消费问题消费不会玩。政策上鼓励消费拉动经济,但我们从来不会玩消费,还以为出出文件就成,有的连文件可能都出不来。实际上,与投资不一样,发展消费这是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难度很大。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以投资为主,什么叫投资?在政府而言,就是花钱。所谓“能干实事的干部”,其实也就是“会花钱、敢花钱的干部”!什么都不干的干部,意思是只拿钱不干事的干部。现在提倡消费,刺激消费,鼓励消费,这就要求干部要为别人花钱去创造条件,为别人提供服务,同样是这支队伍,自己花钱是一回事,让别人赚钱、花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中国的事情不好办,难就难在这里。当中国的干部真的开始“为人民服务”了,中国的消费肯定不用刺激就上去了。大部分所谓金融创新是瞎胡闹金融政策的取向有问题。这个与金融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有关系。曾经一段时间以来,金融改革为西方市场理论所左右,比较盲目,即便不能说“惊人的幼稚”,学术味道也太浓厚了,所谓金融改革的
本文标题:20160224安邦内部研判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空前复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