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1201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整理:魏晋升一、自然地理知识大盘点1.中时区既不属于东时区,也不属于西时区,它是东时区与西时区的分界。2.由于180度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且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属于同一时区,所以,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的钟点相同而日期不同,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始终早一天。3.各时区中央经线度数的计算公式:15°n(其中n表示时区数,如东一区、西一区的时区数均为1)。4.在进行时间计算时,如果结果大于24或小于0,日期应分别加或减一天,时间应分别减或加24。但需注意,一年中1、3、5、7、8、10、12月有31日,4、6、9、11月有30日,2月一般只有28日,闰年时才有29日。5.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不要混淆!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则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6.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上,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将不会移动,因此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将不存在。7.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纬度数,并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即两者之和为90°。因此,假如黄赤交角增加1°,则回归线的纬度数增加1°,热带的范围增加2°,南、北寒带范围各增加1°,南、北温带范围各减少2°。8.为避免在使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时计算绝对值出错或者混淆了各符号的取值范围,同学们可简化此公式为H=90°—Δφ,其中Δφ表示该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或者叫纬度间隔)。9.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近大远小):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记为“近大远小”)。由此可以推知:一日内,同一纬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例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10.中国传统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点。欧美四季:二分二至为四季起点。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11.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白昼最短的季节,也就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オお1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若晨昏圈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则太阳直射赤道;若晨昏圈与经线圈斜交,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全位于昼半球,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晨昏圈与经线圈斜交,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全位于夜半球,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位置:①平分昼半球的经线,②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可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时进行推算),③可看到太阳位于一天中最高位置的地点所在的经线,④直立物体影长达最短的地点所在的经线。14.判读半球日照图经常用“四定法”:一定南北与自转,即确定南北半球及地球自转方向;二定晨昏线,即准确区分晨线和昏线;三定日期和季节;四定太阳直射点。15.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即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呈23°26′的┘薪恰*(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16.为晨线或昏线补绘侧视日照图时应注意:①晨线或昏线的中点位于赤道上,且位于侧视图的圆心;②晨线或昏线的走向;③根据极昼极夜现象或直射点的位置,可确定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17.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纬度(太阳辐射)、海拔、洋流、海陆差异、下垫面、大气运动等。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陆地热容量小、增温降温快,海洋热容量大、增温降温慢;冰雪反射作用强,导致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等。一般而言,任何地区气温的高低变化,都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218.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19.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①垂直变化(对流层):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垂直递减率)。②世界气温水平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存在差异。③中国气温水平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原因: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冬季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气候的寒冷;受重重山岭的阻拦,冬季风对南方地区影响小。20.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一些,但此时北方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21.在分析不同季节海陆等温线弯曲状况时,要牢记“点北陆北”,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2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23.“高、高、低、低”原理的应用。等压面的高低凸向可表示该地气压的高低变化,当等压面凸向高空时,表示该处为高压区,当等压面凸向近地面时,表示该地为低压区。24.受空气垂直运动的影响,近地面的等压面常和高空的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而垂直方向上等温面的弯曲方向可能不变。如:某地气温高于周围地区,则该地垂直方向上等温面都向上弯曲,而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高空等压面向上弯曲。25.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锋面性质时,一般先在槽线处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根据所在半球判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转方向,从而推断出锋面的性质,或者根据锋线的移动方向判断所在半球,再判断锋面的性质。26.气压带、风带移动,导致信风越过赤道,影响另一半球气候的情况不仅存在于南亚地区;在非洲几内亚湾,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西南风,导致沿岸地区降水增多;澳大利亚西北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变为西北风,增加该地降水。27.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转换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较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盛行时期,6—9月为夏季风盛行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28.温带地区的地转偏向力明显,因此温带气旋中多含有锋面;而热带地区的地转偏向力不明显,故热带气旋中基本不可能形成锋面。29.亚洲东部是最典型的季风区:亚洲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西面背靠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30.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而言的,所以不要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而暖气团温度一定高。31.同一温度带大陆西岸的纬度位置一般高于东岸。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一般为30°—40°,而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一般为25°—35°;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一般为40°—60°,而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一般为35°—55°。这与西岸大部分地区受西风影响,冬季气温偏高,而东岸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冬季气温偏低有关。32.分析气候特征要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等。33.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同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相比,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南方河流大),西北内陆区的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34.影响河流搬运物质沉积的因素: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流速大,沉积物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物颗粒细小,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表现出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的特点。这种由于河流流速的有规律变化,其搬运物按颗粒粗、细在空间上有规律地分离沉积的现象,叫作河流搬运、沉积过程中的机械分选作用。35.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著名的岛屿北海道的东岸。北海渔场位于欧洲大陆西岸的北海海域。36.断层与褶皱的差别: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受到强大压力或者张力,岩体会发生破裂,形成断层。因此,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明显的错动和位移。37.判断板块边界的方法很多,如根据地形来判断,山地地形为消亡边界,海岭则为生长边界;根据地质灾害来判断,多地震、火山的地区可能为板块的边界;根据金属矿产分布来判断,板块边界处多矿产资源;根据等高线、等深线变化来确定位置,板块边界处等值线密集,变化幅度大等。38.自然带更替方向:南北方向,即纬度变化的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东西方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339.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显著,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突出的原因:①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②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二、人文地理知识大盘点1.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某地的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2.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因此可把日均温≥10℃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均温累加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南向北可以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高、气候寒冷、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气候区。3.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为种植业,西部为畜牧业。4.水、热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因夏季风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大。5.我国的特色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西北的灌溉农业、西南的立体农业、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6.气象灾害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影响也不同。例如寒潮冬季影响农作物过冬,春季影响作物幼苗成长,秋季影响作物成熟,每个阶段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所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7.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雪线高度整体上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8.雪线高低的判断(1)由纬度判断:一般地,纬度越高,山脉雪线越低;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2)由阴坡、阳坡判断:一般地,山脉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3)由迎风坡、背风坡判断: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9.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我国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3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