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高考调研】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限时规范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60分)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答案D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新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产生。2.(2012·南京调研)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答案B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菌体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3.(2013·天津二十重点校联考二)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答案D解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4.(2012·连云港模拟)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解析调查某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随机设置1m2的样方为宜,尽量选择多个样方。5.在容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酵母菌,经过足够长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是()答案D解析开始酵母菌数量少,营养物质充足,酵母菌快速增长,直到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呈“S”型曲线,经过足够长时间,营养物质不断减少,直到耗尽,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数量减少。6.(2012·汕头模拟)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3-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答案A解析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只是c点后,阻力逐渐增大;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或淘汰的个体数量。7.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a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b种群增长一段时间后灭绝,不是“J”型增长。a种群和b种群不可能为捕食关系,两者之间的竞争程度由弱变强后又变弱。8.如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4-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C点后CD段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9.下图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答案A解析a是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b是稳定型,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c是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其划分是根据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5-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bac。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题图不能显示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关系。10.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答案B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11.(10分)(2012·郑州检测)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州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州地的,迁入时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①请填写表中Ⅱ和Ⅲ空白之处的内空。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Ⅰ.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Ⅱ.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_______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Ⅱ.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Ⅲ.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Ⅲ.________,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②表中Nt=N0·λ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___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6-(2)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Ⅱ.数学形式Ⅲ.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②湖州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侯适宜(答出两点即可,或答种群增长不受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③3000×(1.0147)30(2)退耕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解析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Nt=N0·λt,即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其条件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等。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求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将题中λ等于1+1.47%及N0等于3000、t等于30带入公式Nt=N0·λt即可。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如退耕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等。12.(15分)(2012·广州调研)沙棘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沙棘木蠹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某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_______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2001~2005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增长,在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河滩地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获得如下图所示数据。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研究者同时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地点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氮含量/%表层~60cm/%山坡地0.5950.0157.0河滩地0.2020.00315.0因此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沙棘均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答案(1)样方(取样调查)(2)“S”型2002~2003(3)增多(4)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解析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2005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S”型增长。在2002~2003年(区段),其斜率最大,因此该时间区段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从曲线图可以看出,蛾的发生程度与雨量大小呈负相关,因此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增多。若要验证沙棘抗虫性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对照处理时,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13.(15分)(2013·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多根浮萍紧贴水面,生长快;扁种浮萍有气囊,总浮于水体表面。在某稻田中同时引入相同数量的多根浮萍与扁种浮萍。下图中曲线表示多根浮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试在图中画出扁种浮萍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8-(2)某研究小组在路边的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限时规范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3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