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6中考课外古文
1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二、《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注释:①管仲、隰(xī)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遂得水()二、翻译: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三、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一、《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3)、或失则易___________(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A、教者必知之B、虽与之俱学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D、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二、《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注释: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杨朱之弟曰布B、迎而吠之C、莲,花之君子者也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2)、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3)、子亦犹是也3、翻译句子。(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两个含有“狗”的成语。、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2〔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下列句子。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①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③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④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⑤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⑥天下,忧以天下;然⑦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②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③对:回答。④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⑤民上:人民的统治者。⑥以:介词,相当于“把”。⑦然:这样,代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贤者亦有此乐.乎②乐.民之乐者③然而不王.者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策之不以其道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B、子何恃而往C、甚矣,汝之不惠D、吾谁与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被升华为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⑤难及也?”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②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③常:一定。④置:弃置,放弃。⑤故:通“胡”,何,什么1、解释下列句中真,,及”字的意义。①故难及也②自古及今,未尝闻也③若有作奸犯及翠为忠善者④不及汪伦送我情2、翻译句子。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②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3、晏子认为怎样才能容易的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一、《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3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翻译句子。子将何欲?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二、《马价十倍》①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去死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一、《屈而不信》①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注释: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如有能信之者(2)则不远秦、楚之路3、翻译句子。(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注释: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1)两虎方且食牛(2)卞庄子以为然(3)馆竖子止之(4)有顷,两虎果斗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1)馆竖子止之(2)从伤而刺之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辍耕之垄上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C、从伤而刺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翻译句子。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一、《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4[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崔季珪: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一、解释加点的词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2、使崔季珪代()3、帝自捉刀立床头()4、魏王何如()5、然床头捉刀人()6、魏武闻之()二、填空“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解释为;“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解释为________。三、翻译句子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四、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二、《太宗罢朝》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本文标题:2016中考课外古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4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