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2016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中公教育
1教育公平背景链接教育公平问题是民众关注的热点,也是最能让民众有“获得感”的领域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在谈到今年教育领域的部署时,李克强总理再一次强调了教育公平,并且把“公平发展”放到了“质量提升”的前面,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中央对教育,尤其是对教育公平的重视。有媒体盘点了2015年全国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教育均衡问题困扰各级政府”,还发现“经济发达地区谈及教育改革较多,而经济落后地区谈的多是教育发展层面的问题和工作”。可见,教育公平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表现,实现教育公平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城市里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上学不是问题,问题是去哪儿上学。而对于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生和家长来说,留住新来的教师,可能都是一个问题。深度解析[权威论述]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习近平让东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地方支援中西部,使教育事业在发展中更加公平;要守住底线,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李克强查看详细[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在我国,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到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积极倡导教育公平,由此可见,人类发展历史中就一直在追求教育公平这一理想信念。教育公平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三方面:首先要求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求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后要求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故当代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指出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方面。综上所述,教育公平即是指处于同一社会的个体,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受教育的结果上都应该是平等的,任何受到区别对待或条件不均等都被视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问题表现]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一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导致受教育机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导致城乡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农村在财政政策、办学质量、教师薪酬、师资力量、师生比方面都远远低于城市的水平。这些种种导致了受教育机会的城乡不公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享受过学前教育;在升学率方面,农村学生人数与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学生,农村的文盲率远远高于城市。二是在高考录取方面,许多学校在设置招生比例时,都会偏向于拔高在本省市的招生比例,导致高考成绩相同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竞争力不等的情况。[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教育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文明主要体现在政治文明,教育是提高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只有所有人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才可能提高整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因此,教育公平是制约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建议措施]第一,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来看,要统筹建立和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兼顾教育合法权益的平等维护、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第二,在具体政策方面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与完善,这主要包括改革与完善高考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统筹教2育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兼顾教育过程的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兼顾教育结果的充实互补,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来建立公平的教育政策与运行体制。【查看详细】文章素材[标题示例]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温度计2.用教育公平撬动社会的未来[开头示例]在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从来只是社会公平的温度计,社会公平的欠缺程度越大,教育公平的呼声就越高。近几十年中,表征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富二代”、“穷二代”等反映社会不平等代际传递现实的概念层出不穷,催生了公众强烈的公平焦虑。教育公平的呼声随之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结尾示例]不患寡而患不均。教育公平涉及起点公平、机会均等。没有全体民众的整体板块式向上发展,而只有部分人的珠峰式拔尖,就会遇到发展中国家向上攀爬的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拉美化陷阱”,这一幕在拉美国家曾经多次上演,一度接近发达国家的墨西哥、阿根廷,因为没能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甚至倒退到不发达行列。所以,农村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背景链接2014年以来,古典诗词和散文传承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中小学生减负而将教材里古诗词严重缩水;另一方面,“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各类“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对此,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习近平“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点。从2015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深度解析[传统经典传承的重要性]习近平站在捍卫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课本删除古诗词进行表态,具有指导意义,在传统文化日益冷落的今天,也契合公众文化心理。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删除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其初衷是为教材“瘦身”、为孩子减负,但这种方式却引发争议。网络和现实中的反差,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经典古诗词保留在课本之中的原因]从横向来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经典文言文,其韵律之美、意向之深独树一帜,不仅在亚洲的日韩等国,在欧美也有很强的影响力。经典古诗词已成为中国文化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一种代表符号。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文化特色。从纵向来看,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具有时代意义。《孙子兵法》今天仍然有指导军事活动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哲学观念在企业管理、人际交往中大显身手;刚刚度过的教师节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广大教职人员永不过时的“从业指南”。社会上国学热潮尚且“高温不减”,课堂里的古典诗词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位置。[学习古诗词的益处]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3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感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怀。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拥有古诗词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深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嚣和繁华,不炫富,不奢华。人更讲究内涵的高低,物质欲望不再强大。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面临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学语文,积淀古诗词,让灵魂淡泊清新。[措施]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的教育、熏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浸润心灵。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应该注重传统经典教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让传统文化承担起厚重的历史使命,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具体来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做到五个字:讲、弃、存、扬、活。讲:讲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典籍、传统技艺、节日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但不全都是优秀的。什么是优秀?那就是要超越时代、普遍适用、利于当下。弃:不好、不利于当下的文化行为和思想要剔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性别歧视;春节放烟花炮仗污染空气环境的不良民俗等。存:文化遗产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存的方式有三种:物态、活态、虚拟。保存的目的是留据存根,求真求全,因为有些现在看来是无用的,不代表对将来的子孙是无用的。扬: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文化要弘扬,要创新。比如,春节的意义在于体验人伦和睦、教师节在于发扬师道,这些都是文化的精髓。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聚集民智、创造大家普遍接受、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新民俗。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强调体验和整体,强调正心诚意、知行合一的乐感文化,教育方式必须生动鲜活,教育效果必须让心灵快活。由电梯“咬人”看公共安全【热点背景】2015上半年,无论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纷纷曝光电梯咬人、吃人的事件。追溯至2012年,一位2岁男童被电梯卡断腿,质监局检测结果为男童所穿的“洞洞鞋”导致,而后专家就此结论提出质疑,电梯隐患以初露端倪。到了2015年,电梯咬人吃人的事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全国一些城市在7天内出现了8起电梯安全事件。不禁让人唏嘘,而更有人在网络上发布调侃讽刺电梯安全的“幽默”视频,让人在一笑之余对电梯安全产生了担忧。【探求原因】1.电梯及其配套设施的生产商存在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产品零部件质量不合格等情况;2.安装手扶电梯的公共场所例如商场、车站等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日常安全检查不到位,缺少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等导致故障发生后处置不当;3.设备质量体系运行不完善,维保记录填写不规范,维保过程中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相关管理人员监管缺位;4.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责任缺失;5.公众在进入公共场所并使用扶梯过程中公共意识特别是安全意识不高。4【提出对策】1.电梯各个零部件部从生产到安装、维护保养、日期、地点等都要进行详细记录以备查;2.明确电梯安装与日常维保人员的资质审查,制定相关规范操作手册,按规范进行操作;3.政府监管部门对电梯“领养”单位加强监管,对这些单位进行评星、评级;4.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政府监管部门应对事件的发生、处理、后续事宜进行全面分析并予以公开,让公众了解;5.从生产、安装到日常维保等各个环节应强化管理责任,责任到人,出事
本文标题:2016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中公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5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