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2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1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述1.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崇拜自然;(2)改造自然;(3)征服自然;(4)谋求人地协调。2.图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3.图示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真题1】(2009·新课标)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1650~1780年该区域()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2)进入20世纪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BD【思维过程】(1)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据此判断其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2)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稳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读图”、“据图”类试题的解题原则在历年高考中,“读图”、“据图”等限定解题信息来源的试题类型频频出现。该类试题的解题原则是:备选项如果从地理图像所给信息中不能得到肯定的推论就不能作为正确选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排除法判断出正确答案。因为此类试题限定了解题信息只限于试题情境所给的地理图像,故一定要在地理图像所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原理、规律进行推理。规律技巧总结如【真题1】第(1)题的A选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信息从所给地理图像中看不出来;C选项:尽管耕地大幅度增加,但也得不出农业结构的有关信息;故A、C选项错误。如【真题1】第(2)题的A、B、C选项均不能从所给图像得到合理的推论,故这三个选项错误。规律技巧总结1.可持续发展的构成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考点2可持续发展的构成及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首先体现在人们的观念转变,具体表现如下所示:【真题2】(2013·福建)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DB【思维过程】(1)本题考查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解答本题要注意模式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水稻种植和甘蔗种植,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而甘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区。结合两者可以得出该地位于闽浙丘陵。(2)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意义和乡土地理,考生可根据题干要求,“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和图中信息可得出答案。结合题干要求对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首先排除。该模式有渔业养殖,种植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多元,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也利用沼气池提供沼气清洁能源。模式中既有渔业养殖还有种植业,促使民居转向鱼塘等水域和耕地面积较集中的区域发展,可能促使民居走向分散。规律技巧总结加强解题反思,构建答题思维高考非选择题的答案是命题专家按照该类试题的思维框架,结合区域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具有思维严谨、语言表述规范等特点。考生如能在解题后加强对试题答案的研究,揣摩其思维框架,学习其语言表述,就能完善答题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解答“农业可持续发展”类试题的答题思维: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自身构成元素)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土壤改良、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禁渔、休渔、培育速生林等;(原则:农业生产的所有技术措施都在于放大优势,弥补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上的可行要和经济上的可行联系起来,不能不计成本地进行自然条件的改造。)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生长环境角度)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等;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如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业比重;在均衡发展的同时又得突出其特色产业等;(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如建设(试题涉及区域具有优势的某农作物)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5.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拓展延伸产业链,不局限于农业本身,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尤其是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以上措施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应用。)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影响d曲线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B.劳动力C.资本D.技术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A.数量B.质量C.类型D.区位DD【解析】第1题,在工业文明阶段,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技术因素。第2题,区位即位置,是在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影响。据某报2008年2月28日报道,长江刀鱼价格卖到了1400元/斤。渔民说,刀鱼前年一网还能打到十来条,去年能打到六、七条,今年究竟能打到多少不容乐观。据此回答3~4题。3.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原因有()①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②酸雨危害,长江水酸化③生产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④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B4.下列有利于改善长江刀鱼现状的合理措施有()①发展科技,进行人工增养殖②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③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④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A【解析】第3题,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方面由于长江水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刀鱼的繁殖和生存;另一方面是许多渔民在还没来得及回游的时候进行捕捞或采取电捕、电炸等不合法手段进行捕捞,导致刀鱼越来越少。第4题,针对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现状,应该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增加其产量;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防止不合理捕捞。下图中曲线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据此回答5~6题。5.能正确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是()A.甲B.乙C.丙D.丁6.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说明()A.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B.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C.必须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D.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严重DC【解析】第5题,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已经更多地关注环境质量的提高,环境质量已经得到有效改善。第6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也必须在发展中得到解决。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表示土地,它是决定农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答: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答: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2课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新人教版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