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时提升练第12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练(二十六)一、选择题(2015·长沙模拟)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1~3题。1.关于我国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B.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C.乙地的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D.丙地的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2.图中区位指数在10~20的省级行政区中,正确的一组是()A.陕西、山西B.甘肃、内蒙古C.山西、河南D.广西、贵州3.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中关于其优势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交通便利②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好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技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区位指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A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区位指数较高是因为交通、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社会指标具有优势,而资源相对不足,B项错。丙地为我国江西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支离破碎,联系不便。另外,河湖众多,水土流失较严重,所以区位指数较低。第2题,由图可直接读出区位指数在10~20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江西等。第3题,甲地区为广东省,区位指数大于40,是因为交通便利,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技术等。【答案】1.C2.A3.B(2015·武汉模拟)终霜冻日是指每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霜冻的日期,读山西省平均终霜冻日(从1月1日起计算的日数)的空间分布图,完成4~6题。4.关于山西省终霜冻日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该省北部终霜冻日分布西早东晚B.该省南部终霜冻日分布东早西晚C.该省终霜冻日分布北早南晚D.该省终霜冻日分布差别大约2个月5.影响山西省终霜冻日分布的主要因素有()A.纬度、大气环流B.纬度、地形C.海陆位置、地形D.纬度、海陆位置6.当M地出现终霜冻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推迟了冬小麦的播种时间B.此时该地昼短夜长C.华北平原淋盐作用明显D.旧金山(37°48′N,122°25′W)旱季即将结束【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图中终霜冻日是从1月1日起计算的天数,数值越大,表示日期越晚。该省北部终霜冻日分布应是东早西晚,A错。该省南部终霜冻日分布是西早东晚,B错。该省终霜冻日分布应是南早北晚,C错。该省终霜冻日的等值线数值最低是75,最高是125,相差约50天,所以判断分布差别大约2个月,D对。第5题,图中终霜冻日等值线南早北晚,说明受纬度影响。图中等值线有闭合曲线,说明终霜冻日受地形影响。B对。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影响在图中表现不明显,不是主要因素,A、C、D错。第6题,读图,根据M地的终霜冻日数值分析,M地终霜冻日小于75,说明日期大约在3月15日左右,还未到春分,北半球仍是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所以此时该地昼短夜长,B对。冬小麦是在秋末(秋分左右)播种,A错。华北平原3月份是干旱少雨时期,返盐作用明显,C错。旧金山是地中海气候,此时雨季将结束,D错。【答案】4.D5.B6.B(2015·白城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读图回答7~9题。7.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8.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9.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是()A.光照B.水源C.地形D.土壤【解析】第7题,从轮廓特征和河流、湖泊的分布可以读出,图示省区为我国新疆。新疆深处内陆,降水少,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经向地域分异规律。第8题,A地区西部山地有向西北的开口,西风和偏北风从大西洋和北冰洋带来一定的水汽,加上山地的抬升作用,A地区有一定的降水。第9题,新疆气候干旱,光照强,有利于长绒棉的生长。【答案】7.B8.D9.A(2015·郑州模拟)灰沙岛是发育在珊瑚礁坪上、高潮时也不会被淹没的生物碎屑堆积体。中国岛屿众多,灰沙岛却与众不同,它是我国领土中很独特的部分。南沙群岛中发育着十几个灰沙岛,除了主岛太平岛被我国台湾掌握之外,其余全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所非法侵占。读下图灰沙岛发育模式图,回答10~11题。10.关于灰沙岛发育阶段叙述正确的是()A.阶段1在波浪作用下,一些礁坪上堆积了生物碎屑,此阶段岛面位于海面之下B.阶段2当生物碎屑堆积到一定程度则形成了小沙洲,地表无植被,形态基本稳定C.阶段3地下水开始积存并能够生长草类和灌木,成为灌丛草被沙洲D.阶段4灌丛草被沙洲扩大增高,淡水层也加厚,根系较长的乔木植物可以生长,此时的沙洲发育真正的大陆岛11.南海中发育有一定数量的灰沙岛,因为这里有满足灰沙岛发育的基本条件()①纬度低,海水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生物生长②地处无风带风浪小,有利于生物碎屑堆积③海中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礁,有足够的礁坪宽度④非风口浪头的地形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10题,由海洋生物珊瑚虫的骨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残骸堆积而成,而不是受波浪的作用;图示阶段2的形态还没有稳定;阶段4也不会发育成大陆岛;而阶段3岛屿面积扩大,地下水开始积存并能够生长草类和灌木,成为灌丛草被沙洲。第11题,纬度低,海水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生物生长,堆积的生物遗体多;海中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礁,有足够的礁坪宽度,利于生物遗体堆积;非风口浪头的地形,利于生物遗体堆积;而南海不属于无风地带。【答案】10.C11.C二、综合题12.(2015·哈尔滨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2)陕西洛川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分析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并说出该区发展苹果种植业的环境效益。(3)甲区煤炭资源丰富,指出其运往上海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近年来在传统化工的基础上逐渐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4)指出天津化工产业结构的变化,并简述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解析】第(1)题,地形区的分布状况主要从其空间分布、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气候因素包括光照、热量、昼夜温差、降水等。洛川地处黄土高原,距海较远,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且海拔高,光照充足,利于营养物质的合成;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地处暖温带(中纬度),适合苹果生长。黄土高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种植苹果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获得环境效益。第(3)题,甲区地处内陆,而上海临海,两地之间运距较远,甲区域有大秦线铁路通往秦皇岛港,然后可再利用海上运输运往上海。且煤炭运输量大,时效性不强,应选用运费较低、适宜远距离运输的方式。第(4)题,由材料中“近年来在传统化工的基础上逐渐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可知,天津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的区位条件应从产业基础、科技、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成本、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东部是华北平原,地势较平坦;中部是太行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是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2)气候优势:洛川产区地处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利于营养物质的合成;距海较远,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地处暖温带(中纬度),适合苹果生长。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3)方式:铁路-海运联运。理由:甲区地处内陆;上海临海;运距较远;煤炭运输量大;对时间要求不高;铁路-海运联运,运量较大,运费较低,适宜远距离运输大宗货物。(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升级)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优惠的政策支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13.(2015·济宁模拟)读图甲和图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甲图乙(1)图甲和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世界上两个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它们在19世纪中后期发展工业所拥有的共同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资源和水资源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工业区在自然带上都属于____________带,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都是__________业。图____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3)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个地区都进入了区域发展的____________阶段,区域内资源短缺、__________、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偏高。区域面临着____________、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4)面对困境,两地都采取了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和____________等措施,使得区域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有:①________________,②大力发展____________和高新技术产业,③重视____________产业的发展。【解析】第(1)题,读图,图甲是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的匹兹堡,图乙是德国鲁尔区,两地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水陆交通发达,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第(2)题,图甲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图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区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在地区气温低,气候冷湿,不利于农作物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农业地域类型都是乳畜业。德国人口是负增长,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所以图甲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些。第(3)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个地区都进入了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区域内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内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高,区域面临着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第(4)题,两地都采取了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答案】(1)煤炭水陆交通发达市场广阔(2)温带落叶阔叶林乳畜甲(3)转型环境污染严重高失业率(4)治理环境污染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新兴工业第三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时提升练第12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