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综合思维,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措施【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3年考情统计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3年12考,分值146分2015安徽卷,35,34分2015山东卷,5、6,8分2015上海卷,31~33,18分2014新课标Ⅱ,7,8分2014新课标Ⅰ,36,24分2013海南,18~20,9分2013重庆,9、10,4分2010年——2015年全国课标卷必考本考点,区域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为高考必考内容,侧重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措施。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难度系数0.6左右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以中国政区图或热点生态环境事件为背景考查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1】(2015·山东卷,5、6,8分)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第⑴题,由题干可知,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由于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自然植被恶化。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第⑵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答案】⑴C⑵D【考点透析】西北地区荒漠化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若多年持续干旱则会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原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二、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及措施[来源:学|科|网Z|X|X|K]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荒漠化的防治内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容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荒漠化的防治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生物措施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封沙育林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工程措施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典型例题2】(2016·邯郸市曲周中学一模)读贵州省某流域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与坡度、坡向关系图,完成⑴~⑵题。⑴目前,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位于A.坡度5°,坡向西北坡B.坡度15°,坡向南坡C.坡度40°,坡向西南坡D.坡度50°,坡向东南坡⑵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毁林开荒B.城市建设C.修筑公路D.旅游开发■图形解码【解析】第⑴题,从图中可以读出,石漠化分布概率越大,表示石漠化越严重,在坡度15°处,极强度石漠化分布概率最大,同时南坡,极强度石漠化分布概率最高,综合可知石漠化最严重区位于坡度15°,坡向南坡。第⑵题,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该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人地矛盾尤为突出,所以最可能是毁林开荒导致石漠化。【答案】⑴B⑵A【考点透析】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及治理措施1.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黄土高原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2.成因: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造成的,其中人为原因是决定性因素。3.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典型例题3】(2015·上海卷,31~33,18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理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图形解读】【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图甲为黄土塬,图乙为黄土梁,图丙为黄土峁。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可以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少,变成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第(2)题,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进行分析。黄土地貌的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少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实施土地平整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答案】(1)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少,变成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的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考点透析】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1.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防治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地区①黑土开垦后,土壤遭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恶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源遭到严重破坏林资源减少木材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地表为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措施类型具体措施工程措施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等技术措施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
本文标题: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综合思维,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1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