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福州市八县(市)一中期中考试高中二年历史科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卷表格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第I卷单项选择题(25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2.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3.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A.霾是灾难的象征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自然规律4.下图是高二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5.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李贽(1527—1602),回族人,出生在一个市民家族B.李贽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C.“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D.李贽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6.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d点直接相关的是:A.孟子、荀子B.董仲舒、主父偃C.朱熹、王守仁D.顾炎武、王夫之7.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8.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9.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在全国推行了统一的文字、贷币、度量衡。统一的文字是下图中的:10.苏轼在欣赏王维的画作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列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与之相似的是:1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12.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13.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15.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专制主义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C.拜金主义盛行D.轻商观念淡化16.下列这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强科技实力B.谋政治变革C.求经济发展D.向西方学习17.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谈到:“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著作是:A.《天下郡国利病书》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18.“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改良主义19.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兔子是胡适。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大兔子: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B.中兔子: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C.小兔子: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由此开始D.三只兔子所倡导的新思想,最终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21.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朝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22.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为解决材料中的“本源”问题,近代先进中国人:A.倡导中体西用B.主张君主立宪C.宣传民主科学D.实行三民主义23.近代某位学者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的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造社会。他反对盲目的行动主义和漫无目的的革命,建议自发的逐步的改造,以推动社会进步。此人最有可能是: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蔡元培24.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实行全民族抗战C.宣传新三民主义D.完成民主革命任务25.以下资料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习主题的有:①《孙中山传》②《新民主主义论》③《邓小平传》④《江泽民传》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先秦“儒法之争”在“如何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7分)材料二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4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3分)(3)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2分)列举在“中国精神”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政治力量为民族复兴作出的努力?(2分)27.(14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孙中山手书(1)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重要思想。(2分)概述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作用?(2分)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4分)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2分)28.(18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一)提取信息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具体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科学化、理性化。——钱乘旦《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二现代化是突破原有农业大生产力形态转向工业大生产形态引起的社会巨变。这种大转变有二种类型: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大转变的最早启动,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内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创新性巨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过程。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各国属于这种类型。……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传导性巨变,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急剧变革过程,后进国家属于这种类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研究现代化历程中,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史观?(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哪一种模式?并说明理由。(4分)(二)论证观点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
本文标题:2015历史会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6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