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5年中考数学专题知识突破四探究型问题
专题知识突破四探究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由于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条件探索型:此类问题结论明确,而需探究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例1((2014•台湾)如图,O为△ABC内部一点,OB=312,P、R为O分别以直线AB、直线BC为对称轴的对称点.(1)请指出当∠ABC在什么角度时,会使得PR的长度等于7?并完整说明PR的长度为何在此时会等于7的理由.(2)承(1)小题,请判断当∠ABC不是你指出的角度时,PR的长度是小于7还是会大于7?并完整说明你判断的理由.思路分析:(1)连接PB、RB,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PB=OB,RB=OB,然后判断出点P、B、R三点共线时PR=7,再根据平角的定义求解;(2)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答.考点二:结论探究型:此类问题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结论或结论不惟一,而需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例2(2014•天门)如图①,△ABC与△DEF是将△ACF沿过A点的某条直线剪开得到的(AB,DE是同一条剪切线).平移△DEF使顶点E与AC的中点重合,再绕点E旋转△DEF,使ED,EF分别与AB,BC交于M,N两点.(1)如图②,△ABC中,若AB=BC,且∠ABC=90°,则线段EM与EN有何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2)如图③,△ABC中,若AB=BC,那么(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④,△ABC中,若AB:BC=m:n,探索线段EM与E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思路分析:(1)由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以推出∠HEM=∠GEN,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推出EH=EG,从而可以证到△HEM≌△GEN,进而有EM=EG.(2)借鉴(1)的证明方法同样可以证到EM=EG.(3)借鉴(2)中解题经验可以证到△HEM∽△GEN,从而有EM:EN=EH:EG.由点E为AC的中点可得AEBCEBSS,可证到EH:EG=BC:AB,从而得到EM:EN=BC:AB=n:m.考点三:规律探究型:规律探索问题是指由几个具体结论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过程,来探求一般性结论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通过对所给的具体的结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从中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并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再给出合理的证明或加以运用.例3(2014•德阳)如图,直线a∥b,△ABC是等边三角形,点A在直线a上,边BC在直线b上,把△ABC沿BC方向平移BC的一半得到△A′B′C′(如图①);继续以上的平移得到图②,再继续以上的平移得到图③,…;请问在第100个图形中等边三角形的个数是.思路分析:先证出阴影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又观察图可得,第n个图形中大等边三角形有2n个,小等边三角形有2n个,据此求出第100个图形中等边三角形的个数考点四:存在探索型:此类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需探究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例4(2014•吉林)如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6cm,BD=8cm,动点P,Q分别从点B,D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1cm/s,点P沿B→C→D运动,到点D停止,点Q沿D→O→B运动,到点O停止1s后继续运动,到B停止,连接AP,AQ,PQ.设△APQ的面积为y(cm2)(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0的几何图形),点P的运动时间为x(s).(1)填空:AB=cm,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cm;(2)当4≤x≤10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3)直接写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使PQ与菱形ABCD一边平行的所有x的值.思路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B,根据面积公式求得AB与CD之间的距离.(2)当4≤x≤10时,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①当4≤x≤5时,如答图1-1所示,此时点Q与点O重合,点P在线段BC上;②当5<x≤9时,如答图1-2所示,此时点Q在线段OB上,点P在线段CD上;③当9<x≤10时,如答图1-3所示,此时点Q与点B重合,点P在线段CD上.(3)有两种情形,需要分类讨论,分别计算:①若PQ∥CD,如答图2-1所示;②若PQ∥BC,如答图2-2所示.四、中考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2014•三明)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点E,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BD=BEB.BCBDC.△BCD是等边三角形D.四边形ODBC是菱形2.(2014•包头)长为9,6,5,4的四根木条,选其中三根组成三角形,选法有()A.1B.2C.3D.43.(2014•台州)如图,F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的一个动点,BF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于点E,连接BE,FE,则∠EBF的度数是()A.45°B.50°C.60°D.不确定4.(2014•荆州)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D,E是半圆上任意两点,连结AD,DE,AE与BD相交于点C,要使△ADC与△ABD相似,可以添加一个条件.下列添加的条件其中错误的是()A.∠ACD=∠DABB.AD=BEC.2ADBDCDD.ADABACBD二、填空题5.(2014•吉林)如图,OB是⊙O的半径,弦AB=OB,直径CD⊥AB.若点P是线段OD上的动点,连接PA,则∠PAB的度数可以是(写出一个即可)6.(2014•淮安)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值可以为(只需填一个整数)7.(2014•淮安)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要使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应添加的条件是(只填写一个条件,不使用图形以外的字母和线段).8.(2014•三明)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OA=OC,OB=OD,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是菱形,那么所添加的条件可以是.(写出一个即可)9.(2014•淮安)如图,顺次连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四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1111ABCD,然后顺次连接四边形1111ABCD的中点,得到四边形2222ABCD,再顺次连接四边形2222ABCD四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3333ABCD,…,按此方法得到的四边形8888ABCD的周长为.10.(2014•齐齐哈尔)如图,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OB,∠OAB=90°,直角边AO在x轴上,且AO=1.将Rt△AOB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11AOB,且12AOAO,再将11RtAOB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等腰三角形22AOB,且212AOAO…,依此规律,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20142014AOB,则点2014A的坐标为.11.(2014•莆田)如图放置的1112223OABBABBAB,,,…都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边AO在y轴上,点123BBB,,,…都在直线y=33x上,则2014A的坐标是.12.(2014•安顺)如图,∠AOB=45°,过OA上到点O的距离分别为1,3,5,7,9,11,…的点作OA的垂线与OB相交,得到并标出一组黑色梯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1234SSSS,,,,….观察图中的规律,第n(n为正整数)个黑色梯形的面积是13.(2014•重庆)下列图形都是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第一个图形中共有2个三角形,第二个图形中共有8个三角形,第三个图形中共有14个三角形,…,依此规律,第五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是三、解答题14.(2014•三明)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点C是半圆O上的动点,点D是线段AB延长线上的动点,在运动过程中,保持CD=OA.(1)当直线CD与半圆O相切时(如图①),求∠ODC的度数;(2)当直线CD与半圆O相交时(如图②),设另一交点为E,连接AE,若AE∥OC,①AE与O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②求∠ODC的度数.15.(2014•三明)如图1,在Rt△ABC中,∠ACB=90°,AB=10,BC=6,扇形纸片DOE的顶点O与边AB的中点重合,OD交BC于点F,OE经过点C,且∠DOE=∠B.(1)证明△COF是等腰三角形,并求出CF的长;(2)将扇形纸片DOE绕点O逆时针旋转,OD,OE与边AC分别交于点M,N(如图2),当CM的长是多少时,△OMN与△BCO相似?16.(2014•齐齐哈尔)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直线MN过点A且MN∥BC,过点B为一锐角顶点作Rt△BDE,∠BDE=90°,且点D在直线MN上(不与点A重合),如图1,DE与AC交于点P,易证:BD=DP.(无需写证明过程)(1)在图2中,DE与CA延长线交于点P,BD=DP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在图3中,DE与AC延长线交于点P,BD与DP是否相等?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无需证明.17.(2014•大连)如图1,△ABC中,AB=AC,点D在BA的延长线上,点E在BC上,DE=DC,点F是DE与AC的交点,且DF=FE.(1)图1中是否存在与∠BDE相等的角?若存在,请找出,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求证:BE=EC;(3)若将“点D在BA的延长线上,点E在BC上”和“点F是DE与AC的交点,且DF=FE”分别改为“点D在AB上,点E在CB的延长线上”和“点F是ED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且DF=kFE”,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当AB=1,∠ABC=a时,求BE的长(用含k、a的式子表示).18.(2014•金华)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在AC,BC边上各取一点E,F,连接AF,BE相交于点P.(1)若AE=CF;①求证:AF=BE,并求∠APB的度数;②若AE=2,试求AP•AF的值;(2)若AF=BE,当点E从点A运动到点C时,试求点P经过的路径长.19.(2014•柳州)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l,AB边上有一动点P,连接PD,线段PD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线段PE,且PE交BC于F,连接DF,过点E作EQ⊥AB的延长线于点Q.(1)求线段PQ的长;(2)问:点P在何处时,△PFD∽△BFP,并说明理由.20.(2014•连云港)某数学兴趣小组对线段上的动点问题进行探究,已知AB=8.问题思考:如图1,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P、BP为边在同侧作正方形APDC、BPEF.(1)当点P运动时,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定值吗?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求出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的最小值.(2)分别连接AD、DF、AF,AF交DP于点K,当点P运动时,在△APK、△ADK、△DFK中,是否存在两个面积始终相等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问题拓展:(3)如图2,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CD,动点P、Q在正方形ABCD
本文标题:2015年中考数学专题知识突破四探究型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2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