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5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卷
2015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卷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A.《孟子•尽心上》B.《论语》C.《说文解字》D.《学记》2.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互补性C.差异性D.阶段性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材D.教科书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情感、意志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A.卢梭B.洛克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7.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A.练习法B.实习法C.实习作业法D.实验法8、()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A、科顿B、波斯纳C、布鲁纳D、布鲁巴奇9.()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重构者。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C.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10.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11.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教师离开课堂之后学生的纪律开始混乱。与这种课堂纪律相关的教师领导方式最可能是()。A.专断型B.放任型C.管理型D.民主型1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A.指向性B.集中性C.稳定性D.分配13.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14.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15.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学习汉语时,会把“银行”错认成“很行”,这其中体现的心理学现象是()。A.刺激的分化B.刺激的泛化C.条件反射D.记忆术策略16.“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7.“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A.外部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积极强化18.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皮亚杰B.布鲁纳C.维果斯基D.埃里克森19.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监控策略20.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A.理性的惧怕B.原因不明的惧怕C.非理性的惧怕D.持久性的惧怕21.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的这种行为属于()。A.焦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要力量是社区教育机构。3.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4.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简述它的内涵。2.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3.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条件。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正确答案为A。2.[答案]C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它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3.[答案]A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4.[答案]A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5.[答案]A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答案]C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化教学相对,它是一种分班级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初尝试于西欧16世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给以理论上的确定,l9世纪开始在世界各国大规模推广,一直沿用至今。7.[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练习法的定义。8.[答案]B9.[答案]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由奥苏伯尔提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由加涅提出,强调学习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代表思想是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10.[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德育原则。11.[答案]A专断型课堂管理主要依靠教师的权利和课堂纪律;放任型的特点是放任自流,教师放权;民主型是教师在与不在学生的表现是一样的。12.[答案]B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所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当人们专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在意识中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而周围的其他事物则模糊不清。13.[答案]B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概念。14.[答案]B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的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所以通过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15.[答案]B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样的现象即刺激的泛化。条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后,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无条件刺激制约的无条件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射则叫做条件反射。记忆术策略是学习策略中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用来提高记忆效果。本题中,“银”与“很”是相似的刺激,留学生把“银”认做“很”,是一种刺激的泛化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16.[答案]C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17.[答案]C“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强化。18.[答案]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重要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提出了重要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从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角度为教学提供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重要教育理论。19.[答案]C画示意图属于组织策略。20.[答案]C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21.[答案]B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观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二、辨析题1.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2.错误。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导力量是学校,具体地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班主任在与社会协调、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中,可依托社区教育机构的力量。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4.此观点是正确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它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三、简答题1.(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2)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2.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3.(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4.学生习得的原理或技能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通过教学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及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学习迁移。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逻辑结构,这些内容的组织形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知识的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
本文标题:2015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5615 .html